(本文含有虚构创作,请理性阅读)
就像西欧的但丁,在中世纪和近代史上,都是第一个出现的,
而大禹,则是第二个出现的。
他既可被视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社会,又可被视为新式阶级社会最早出现的人。
01
禹的可贵之处,就是他在摒弃一个已经落伍、行将落伍的社会的同时,还充分汲取了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丰富思想营养。
因此,作为一位先驱,在新的历史时期,他的血脉中仍然流淌着我们所熟知的祖先的血。
他的声音,他的笑容,他的容貌,他的精神,他的衣着,他的圣洁。
而且,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悄无声息中,将旧世界掩埋,再创造出新世界。
是传统社会的道德典范。
帝舜提倡人们说什么就说什么,也就是把禹当成了自己的榜样,用自己的话来激励人们学习禹的精神。
这就对了,在新兴的私有制社会里,他是一位勇敢的先驱者,他把皇位传给他的儿子禹,不惧旁人的议论。
何谓“批判性”,其生平功绩正是“批判性”的最佳注脚。
02
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大禹,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解,虽然每个人的角度和理解都不一样,但是对于他的评价却是一致的。
孔子对禹有一种精神上的崇拜,他说:“禹无所见”是真的。
不食而至,孝敬鬼神;不食而至,不食而至,其福也。
勉力北伐,力所能及于钩序,禹无所见也。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是非常激动的,他夸奖自己的努力和大公无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对这个人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
而孔子的私塾弟子孟子,不但被大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而且把禹的子嗣制度直接移植到了别处。
万章向老师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他说,很多人都认为,禹的儿子传给别人,是一种道德败坏的征兆,代表着禹的人品已经大不如前了。
面对世人的非议,孟子断然否定了这一主张。
显然,“义”和“非“义”都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对“意”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当私人财产的存在是公开的、秘密的时候,它就像下雨一样,是意志的一种表现。
孟子把大禹当作圣人,墨子却把自己当作“禹”的传人。
03
先圣与汤王,仁爱天下百姓,尊崇鬼神,所以天福被立为皇帝,自以为仁爱天下,其根源,就在于大禹,而大禹,就是他的子民。
墨家的大人物们,衣食无忧,行为举止皆仿效大禹,他们是大禹精神最忠实的信徒,也是各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吕不韦一向不轻易夸奖人,但说到大禹时,却不由肃然起敬。
他着重夸奖了禹对贤者的尊重。
他在书中写道,“一木而三桌,一石而三起”,是为道之道,通自己所不能通。
通自己的不足,不与物,不与人争。
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治水的时候,得到那么多人的帮助。
就连一向不愿独处的庄子,也加入了讨论,对禹的人品和道德赞不绝口。
他赞叹禹治水的功绩,说大禹能把治水的事业扩展到九州,实在是难能可贵。
这是《庄子》一书中的记载。
墨子所称禹,禹至鸣川三百,支川三千,数不尽,且常以驼峰为道场,遍观天下河川,以雨治疾风。
治理天下,最后却成为一个行动不便的瘸子。
即使如此,他也沿着治水之路,在治水之路上狂奔。
庄子总结道:“大圣禹也。”
总而言之,他对禹的评价,就是禹是一位非凡的圣人,其所作所为,足以影响世界。
04
我们举出诸子对众口一词的褒奖,就是想要破解千古奥秘。
作为一个为新时代而奋斗的先锋,他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他身上散发着一种普世价值的光芒。
禹并不打算为了放弃一个旧世界而放弃它的全部,而是坚定地抓住了传统的普遍价值精神。
这种大公、无私、利他、为民的精神,使得孔子在人们心中成为了真正的圣人。
正如禹所说的那样,没有人会怀疑他,也没有人会反对他。
大禹的“普世精神”延续至其晚年,从而排除了许多先驱者中的“晚节不保”现象。
十三年的治水,对他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的皮肤被太阳晒得发红,甚至开始溃烂。
他再也无法挺直腰杆。
因为腿骨的缘故,他走路的时候总是一瘸一拐的,所以被人戏称为语部。
他虽然消瘦,但精神尚可,事关九州苍生的大事,禹从不会耽搁,等到明天再处理。
“五岁一次,寻兽并遵从”,这就是禹的晚年生活。
那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也很虚弱,但他还记得自己游历九州,祭天的那一年。
他要求他的部下尽早为他作好准备。
指挥官有些为难,病得这么重,怎么还能出去巡逻?
他回答得清脆而清晰: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