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全文诵读说明
前段时间,我为大家介绍了上海同济大学刘强教授撰写的《世说新语通识》,并说那本书是通往《世说新语》的阶梯,我在《世说新语通识》的引领下,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世说新语》迷,为了证明我说的不是空话,接下来我还将为大家全文诵读《世说新语》三十六个门类一千一百三十条,在欣赏趣味盎然故事的同时,学习刘义庆高超的文学技巧,找到一些脍炙人口佳言名句的出处,认识何晏、王弼、卫玠、王羲之、谢安等一个个士人鲜活的形象,了解当时社会的生活和思想情况,进而感受那令人神往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三十六个门类一千一百三十条有长有短,我在诵读过程中也尽量保持一条文本一条语音,但对于一些过短的内容则会合并录制。《世说新语》毕竟又是一本文言集,历来对它的注释和翻译众多,我也会尽自己所能找多个版本,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取舍,对于一些有明显争议的,我也会一并录入,让路过的朋友自己去做判断。
我这也是一种“囫囵吞枣”的读书法,如有读的不对的地方,请方家指导。
话不多说,我们一起进入“德行第一”的题解
德行第一
《世说新语》共分三十六个门类,列于卷首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所谓的“孔门四科”。《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数千弟子中,佼佼者分占这四科之冠。从汉代开始,这四科就一直作为考察和品评士人的重要准则,所以,就有了“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后汉书·郑玄传》)的说法。
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郑玄注《周礼·地官·师氏》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其内容不外乎儒家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仁信智礼等道德规范。
德行门共有四十七条故事,所谈的是刘义庆认为值得学习的、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涉及面很广,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时的道德观念,内容丰富。 忠和孝,即效忠君主和尊顺、侍奉父母,自古就是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本书必然加以重视。所以,宁死不投降,为旧主殉节得到颂扬。孝行是巩固家庭的基础,这里有好几则文字从多方面宣扬了孝行,甚至说它的感染力无穷,不但能感动冥顽不灵者,还能惊天地而泣鬼神,于冥冥之中善有善报,让孝子得到“纯孝”之报。书中还点明孝顺和其他美德是相辅相成的,例如第38则说范宣小时候懂得孝敬,长大后“洁行廉约”,操守可嘉。孝顺又和敬老尊贤密不可分。敬老也是古人赞赏的美德,第33则记下谢安小时借老的故事;至于尊贤,在好几则里都曾涉及。 篇中还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不能自命不凡,要处处谦虚谨慎;应该心平气和,喜怒不形于色;不怕犯错误,知过必改才是有德;生活要俭朴,不能暴殄天物,连掉落的饭粒也要捡起来吃;为官要清廉,不能汲汲于名利。保持情操高洁,追求高尚的事业,以发扬名教为己任。在对人关系上,提倡慎于待人接物,与人为善,不轻易褒贬人物;要重人轻物,仗义疏财,以至重义轻生;还有知恩必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等。这多是值得肯定的。其中一些主张跟政治统治分不开。例如第15则记阮籍“未尝臧否人物”。第16则记嵇康是“未尝见其喜愠之色”。这都透露出当时司马氏统治的阴森恐怖。 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决定人们的言行,支配着人们对人、对物,对事的取舍。例如人们认为隐士是清高的,并不把归隐看成逃避现实的表现,所以隐士也成了高洁的名士而受到尊敬。又如强调做人要旷达,气量恢宏,兼容并包,“如万顷之败”,虽深不可测,也同样受人尊敬。此外,一些不符合礼制的做法也在反对之列,反对这类做法,也正是维护道德的表现。例如第35则反对不符礼制、没有节制的祭祀;第39则认为离婚是一种过错;第23则反对放荡不羁等。 这些故事生动而感人,说明魏晋时期虽处乱世,但人们对德行的重要性,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道德品行是适应社会和统治阶级的要求而产生的,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我们现在读这些故事,在反对某些陈腐道德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历史上某些正确的道德观念及优良的道德传统,还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世说新语九年级上册推荐阅读(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丛书)无障碍阅读彩插励志版多名读者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官方店旗舰店¥10.72购买#这本书也太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