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廖承志想去探望蒋经国,台湾当局回应

图丨廖承志

前言

纵观廖承志的一生,从时间上而言,他经历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和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从个人而言,他整个家族的历史也几乎是国共两党恩怨的具体表现。

而廖承志却能够放下往日的宿怨,为祖国统一谋和,他的这种的胸怀无疑令人敬佩!

邓小平点将廖承志

年9月29日,邓小平再接见华侨、外籍华人、台湾同胞、港澳同胞观光团正副团长,双方进行一场友好的会谈,在会谈过程中,有人便提议:重建中央侨务部门!

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统一领导海外统战工作,管理侨务行政事务,负责拟订侨务工作政策和规划,调查研究国内外侨情和侨务工作情况,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涉侨工作,联系香港、澳门和海外有关社团及代表人士,指导推动涉侨宣传、文化交流和华文教育工作等。

图丨邓小平

邓小平听后则风趣地说道:“侨务方面,很多问题都要解决,过去不可能,解决了要‘犯罪’。现在先把庙立起来,老菩萨就是这个人(指廖承志),侨务委员会主任当了多年……”

邓小平的这番话,一方面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侨务部门肯定会重建,大家不必担心;另一方面,则当众点将廖承志,由他来负责这个部门的重建。

在场众人在听到邓小平的这番言论后,纷纷鼓掌表示拥护廖承志重掌侨务工作。廖承志在得到这个任命后,没有二话,立即回到工作岗位上,着手重建侨务部门。

当时整个部门就是廖承志一个光杆司令,为了能够让部门顺利运转,廖承志便开始起草文件,写调令,将之前的老同志全都请回来。

随着各位老同志的回归,整个部门也能够顺利运行,摆在众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就是认识问题,要不要华侨工作?华侨是包袱还是财富?

图丨邓小平接见外宾

当时在这个问题上有争论,外交部有的同志认为:华侨问题很敏感,弄不好会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怕影响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因为大多数人已加入当地国籍,没有侨务工作要做,为此提出不要恢复侨办。

邓小平在得知这个问题,回答得却十分干脆:“不要把三千多万人推给人家!他们有民族观念,有推进与各国人民友好的作用!”

廖承志在工作中,始终记着母亲何香凝的一句话:要把华侨当成自己的亲戚,为他们谋利益。

廖承志还记得那一年周总理接见泰国华侨李引桐时的对话。

李引桐对周总理和廖承志说道:“我们华人,就像嫁出去的女儿,那边是婆婆,这边是亲娘,虽然很少回娘家,但对亲娘的感情,要比婆婆深得多!”

图丨毛主席和周总理合影

周总理听后说道:“是啊!嫁出去的女儿还是女儿,你们的根在这儿里,母亲是有责任关心你们的!”

这里需要说下,李引桐先生是一位爱国华侨。

祖国的 批橡胶园,是由他冒着风险突破帝国主义封锁偷运回一大批苗木献给祖国母亲才建立的。从那时起中国才有了橡胶树,祖国人民为了记住引桐先生在中国橡胶种植上的突出贡献,用“桐1号”、“桐2号”等“桐”字号为橡胶品种命名。

对“嫁出去的女儿”,究竟应该怎么看?对爱国华侨的一片赤心,究竟应当怎么对待?这正是恢复后的侨办需要端正的最基本认识。

为此廖承志提出的 条意见就是,担任侨务领导干部的人选,人品必须过硬,禁得住考验。廖承志是想要从组织上搞好侨务工作,为落实各项政策作出保证,只有扫清地基,才能重建大厦。接下来,廖承志明确宣布:我们的华侨、侨眷和外国华人,绝不是中华民族的包袱,而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图丨邓小平旧照

在之后的工作岁月中,廖承志没有辜负邓小平对他的期望,勇于承担起了自己的工作责任!

为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生活待遇;为了解决归侨、侨眷最切身的利益华侨房产问题;为了恢复华侨大学和一系列各类补习学校,为海内外华侨子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廖承志夜以继日的工作着,倾注着自己的心血。

正是在廖承志领导下,侨办以自己的行动,重新获得了海内外侨胞、侨眷的信任和拥护。

廖承志联络世界各地的华侨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中,协助他们来国内进行投资,贡献技艺,可以说成绩是辉煌的。在三中全会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光是华侨为兴办家乡公益事业,医院、办学校,造小发电站、厂,捐赠拖拉机、汽车等等就捐款了十多亿元。

图丨廖承志和何香凝合影

至于说华侨们投资祖国建设事业就更不用说了,通过这些事实,我们无疑能够发现,廖承志做法是正确的,华侨是财富而不是包袱。

廖承志致信蒋经国,呼吁统一

廖承志在之后的工作岁月中,心中一直都惦记着如何解决台湾问题。他曾言:“无论把它比成什么,台湾是祖国的宝岛,台湾人民是大陆人民的骨肉同胞,血浓于水啊!”

年国民党政权崩溃,败退台湾后,紧接着在年6月25日 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派遣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隔绝了台湾同大陆的一切联系。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大陆忙于支援朝鲜,打 ,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解决台湾问题。

后来随着 和印度支那战争的结束,使得中央领导人有精力开始考虑台湾问题,并作出一系列努力。但是受种种原因的影响,海峡两岸人民团圆仍是一个梦。

图丨邓小平和周总理合影

后来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统一方案。廖承志竭诚拥护邓小平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的新方针。

邓小平同志跟周总理一样知人善任,他知道有好的政策,还需要有好的执行者,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经过邓小平的一番深思熟虑后,他便提议由邓颖超、廖承志两人主持对台工作,其中以邓颖超为主、廖承志为辅。

不管是邓颖超还是廖承志,他们两人在国民党阵营中有不少熟人,渊源很深。为此,廖承志通过自己的关系,向熟人打招呼,为两岸的和平统一而努力。

陈香梅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她的外祖父廖恩焘与廖承志之父廖仲恺是亲兄弟。廖恩焘二十岁时就跟随李鸿章出使欧美,担任过中国驻古巴公使和中国驻日本代办。陈香梅之母与廖承志是堂姐弟,为此陈香梅称廖承志舅父,廖承志称她为香梅甥女。

图丨陈香梅

年陈香梅女士访华时,曾同廖承志作过深谈,两人对这次谈话结果是满意的。不过在谈话即将结束时,陈香梅向廖承志提出一个问题:“舅父,你是不是中共的统战工具!”

廖承志听后笑了笑说道:“香梅!我如今已年过七旬,来日无多,在有生之年除了愿见中国和平统一外,无复他求!”

听了廖承志的话后,陈香梅一时哑然。

“香梅,你一直关心着海外华侨的命运,东南亚各国排华事件总是不绝,真令我痛心。不过我坚信倘若没有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国,海外华侨的处境将很难得到改善”廖承志感慨地说道。

陈香梅听后也很认可廖承志的观点:“大陆与台湾统一,确实是海外侨民、华裔所关心的事情,香梅愿为中国统一出力!”

图丨蒋经国旧照

廖承志想了想便说道:“我与经国还是年在南京见过 一面,如今已过去三十五年了。你离开北京后要去台北是吗?”在得到陈香梅的回答后,廖承志说道:“舅父托你捎个口信,向蒋总统问好!”

不久后陈香梅飞往台北,在蒋经国接见她时,转致了廖承志的问好之意。蒋经国听后沉默片刻,询问道:“承志身体情况如何?”

陈香梅回答道:“在美国动了心脏大手术,恢复得很好。他还要我告诉您……”

蒋经国笑着点了点头,随即岔开了话题。

奉化溪口,来了一位海外华侨,连日以来他游遍了溪口,他到过镇北桃坑山,到过葱绿松林掩映的白岩山,凭吊过蒋介石生母王采玉的墓庐,翠松作屏,艳阳照耀。

图丨如今的蒋家墓

这位华侨还拍了蒋氏祖墓的照片,有人曾出面干涉。不过廖承志得知这个消息后,便说道:“让他去照,以后不管哪里来的都让照,我们自己也照一套给蒋经国送去。”

当蒋氏庐墓的照片,比以往更加丰彩的面目出现在蒋经国的办公桌上时,他也许不知道这是廖承志的一番苦心。

蒋经国在看到这组照片时,便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蒋介石。当年蒋介石在离开大陆时,曾带儿子蒋经国等人,前往蒋母王采玉墓前三拜九叩诀别……蒋介石到台湾后,时时挂心的也便是他的祖宗墓庐。在蒋介石病逝后,一不让火化,二不让下葬土封,暂厝于台湾慈湖,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回归故里。

在之后岁月中,为推动两岸之间的和平统一,邓小平和邓颖超等领导人,都希望廖承志直接与蒋经国对话,阐明中共主张,从私谊角度喻之以理,动之以情。

图丨蒋经国个人照

廖承志欣然领命,积极酝酿筹划致蒋经国的信。他一方面要对台办公室准备草稿;另一方面亲自会见台湾归来的马璧先生,向他提出两个问题:“马璧先生,据我所知 有相当数量是台湾同胞,从大陆去的老人日见凋谢,国民党前途将何以自量?”

马璧先生只是点头,含笑不答。接着,廖承志又问道:“现在蒋公灵柩厝在桃源慈湖,经国先生现在如不谈,百年以后势必也厝在慈湖,将来两位的灵柩何以处置?”

马璧先生听后,则回答道:“廖公!你所提的问题,台湾上下也都想到了,但是没人敢提。”

马璧先生的答复,给了廖承志很好的想法。

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书信由对台办公室拟出后,经过对台小组反复讨论商榷, 由廖承志修改定稿。

图丨邓颖超

年7月24日,廖承志将书信写好后,交由邓小平、邓颖超同志审定后,当天便以电报的形式发往台北。

廖承志向蒋经国进言,态度不可谓不恭,情谊不可谓不重。他捐弃私仇,以民族大义为重。他在信的结尾说道:“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

廖承志在整封信中,可谓是恭谦有礼,对蒋经国甚为尊重。然而台湾当局却不怎么友善,以侮辱性的言论来回应廖承志的诚意,说什么“廖承志只有投降,才可以来台湾。”

台湾《中央日报》8月15日竟然发表文章,对廖承志进行人身攻击,说什么“廖仲恺是虎父,廖承志则是犬子。”就连远在美国的宋美龄得知这件事后,同样发声,给蒋经国打预防针,她怕蒋经国动摇。

图丨廖承志写的信

面对对方的种种不怀好意,廖承志一点都没有放在心上,反而说道:“寒流久了冰冻得厚,需要慢慢化冻。长期隔阂而产生的不信任感,需要慢慢消除。”

在之后的日子里,廖承志依旧如往日般热情地接待着同胞,只要是来自台湾的同胞,不管男女老少他都会选择接见,并向他们阐述大陆的主张。

可以说,廖承志为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廖承志的晚年岁月

廖承志在晚年时,他最挂心的一个愿望还是在华侨身上,他常常要向侨政司询问归国难侨的生活和生产情况。

可以说,在廖承志晚年岁月中,他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过华侨。

图丨廖承志晚年

在晚年时,廖承志曾思考道:

全世界华侨有千万,这么悠久的历史,那么众多的侨民,然而,中国却没有一个研究华侨史的机构,没有一本华侨史。华侨不了解自己究竟来自何方!应该起到什么作用?有什么权力和义务?相反倒是其他国家有华侨史学的博士和硕士。

为此,廖承志便提议道:我们应该成立华侨历史研究学会,研究华侨历史学!

就这样,华侨历史研究学会成立了。后来在廖承志的倡导下,华侨历史学会展开了积极工作,广东、上海、云南等市华侨历史学会先后成立,并展开了工作。侨史、论文、资料、华侨现状等等研究工作,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廖承志在晚年的时候,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希望华侨历史学会成立后,能够写出一两本著作;另外一个是,希望全世界华侨能加强团结。

图丨廖承志(左)

廖承志为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并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在年6月6日,在六届全国人大 次会议上,廖承志被提名为国家副主席候选人。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年6月10日廖承志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