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起论司马光文中子补传丨20211

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tslf/

「来源:|宋史研究资讯ID:songshiyanjiu」

感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赐稿

原文载《中原文化研究》年第6期

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论司马光《文中子补传》

文丨孙文起

摘要:司马光《文中子补传》是一篇颇具开创意义的传记。在司马光之前,文人别集中的传记多为当代人物;《补传》之后,重写前朝名人传的现象逐渐增多。文中子王通是儒学传承的重要人物,然而,由于政治、历史等原因,王通事迹不清,记录其生前所言的《中说》真伪难辨,历来争议颇多。在这种情况下,司马光将“长编修史法”运用到单篇传记书写之中,在史料的选汰与镕裁中,实事求是,去伪存真,弥补史传记载的缺失,解决有关王通事迹的争议,使得原本处于创作背后的史料考辨呈现于文本之中。在结构上,《补传》增强了传记的议论功能,相关史实辨析与人物思想评价相互支撑,融为一体,改变了传记以叙为主的固有模式。《补传》是学术发展影响下的文章典范:严谨的史学态度赋予作品“中和笃实”的风格;“一家之言”重新树立起私家传记的史传品格。《补传》在题材与写法上的开拓,为传记书写增添新体,也为纪实类的散文拓展畛域。

关键词:司马光;文中子补传;中说;传记

文中子王通是儒学传承的重要人物,在宋代之前的正史中却很少有其记载。司马光《文中子补传》(以下简称《补传》)补史之阙,考辨王通生平,评述其思想,后人论《补传》之价值,也主要集中在史学领域。近年来,司马光的散文逐渐受到重视,如詹杭伦《论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中的几篇传记》,探讨了《范景仁传》《圉人传》《猫虪传》《张行婆传》的文学特点[1]44。由于《补传》被收录在《司马温公集》的附录,再加之司马光的史学家身份,《补传》多被视为史学作品。事实上,司马光的《补传》不同于史传,也不同于单独刊行的《高僧传》《高士传》等杂传,而是被收录于文集中的单篇传记。在司马光之前,文集中的单篇传记主要记述当朝名臣、名人,如李华《李岘传》、卢藏用《陈子昂别传》、李商隐《李贺小传》;也有不少是自传,如白居易《醉吟先生传》、柳开《补亡先生传》;至于韩愈《王丞福传》、柳宗元《梓人传》、司马光《圉人传》,则以底层人物的故事言说道理。司马光《补传》之后,补修、重修的前朝明贤传多见于文人别集,以此探讨司马光史学与文学之关系,可见北宋儒学影响下纪实类散文的发展。

一、文中子与《文中子补传》

王通,字仲淹,隋代大儒,生前声誉极高,有“河汾道统”之誉。据隋末唐初杜淹所撰《文中子世家》,唐太宗时的名臣,如魏徵、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皆出于王氏门下。王通所著《王氏六经》(又称《续六经》)声名远播。王通去世后,族人及门生议谥“文中”,整理其生前所言,遂有《中说》一书。

△王通画像

唐太宗时期,朝廷广开史馆,修撰前史,然而,《隋书》却没有王通的记载。杜淹《文中子世家》是当时记述王通事迹最为详尽的材料。杜淹,曾任隋朝吏部尚书,卒于贞观二年(年),是初唐名臣杜如晦的叔父。《文中子世家》记王通事迹虽详,正史却无一言提及,更蹊跷的是,王通门下的名人也无片言称述其师。随着初唐一代英杰相继辞世,王通逐渐被世人淡忘,《中说》及《文中子世家》所载王通之事也变得扑朔迷离。

中唐之后,王通再被提及。韩愈的学生李翱《答朱载言书》,将《中说》与《人物表》《太公家教》并称,认为这几部作品“理胜于辞”[2]。《人物表》即刘邵《人物志》;《太公家教》是唐代开蒙读物。李翱虽然提倡“文、理、义”三者兼备,但更重视文辞,对王通《中说》评价并不高。直到晚唐,王通方才真正为人重视。皮日休《文中子碑》自称“嗜先生(王通)道,业先生文”[3]35;《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又将孔、孟、荀卿、王通、韩愈奉为儒道正统。类似的推赞褒扬也见于陆龟蒙、司空图等人著述。晚唐诸子似不在意史传阙载,而是要将王通作为儒道传承的重要人物,重树世人对儒道的信心。

宋人延续了对王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