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户气派,100多年历史肇庆这间大屋曾

端州区五经里

是肇庆至今保护较好、

蕴藏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街区。

自宋代起,祭祀圣贤的孔庙

和官办的试院、府学、县学,

以及诸多书院、私塾都在此地附近建立。

△五经里。许伟刚摄

五经里一巷的梁家大屋,

就曾是五经里

文人云集、文风鼎盛的一个注脚。

建于清代的它,见过五经里的繁盛热闹,

也有着巷子沉寂下来的寂寞。

01

细节考究彰显大户人家气派

梁家大屋为二进四合院,

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它坐北向南,由厅、房、厨房、天井、廊道组合,

占地面积共约平方米。

梁家大屋门口。

青砖建造,花岗石板护墙勒脚,砌工精细;一对小巧木门雕有精美花纹,一扇圆木横栅式木趟栊坚实耐用,做工考究。从外观看,造型简洁朴实的梁家大屋,隐隐透出建造者家境殷实、财力十足。

跨进大门便是前屋大厅,一侧设厢房,另一侧设带有天井的书斋。穿过廊道可进入二进厅堂,两侧各设厢房,房内设有楼阁,并有小露台。该厅堂前侧为天井,两旁分别是厨房和杂物房。二进厅堂后面原来是柴房,后来被改建成3层高的现代住宅。

二进门门框用花岗岩建造,用料考究。

“祖上经商,有了点钱后购买田地,建了这间屋子。据我所知,这间屋到我这一辈,至少住了5代人。”70多岁的梁先生是梁氏大屋建造者的后人,现仍住在梁氏大屋。

“我年嫁到这里时,家婆对我说过这间屋子有年的历史。这样算起来,这间祖屋建成至今至少有约年了。”梁先生的妻子梁太太对记者说道。

在梁先生夫妇的指引下,

记者“探索”了这间清代建筑。

这座大宅虽已历经沧桑,

大部分原有的装饰、配套已消失不见,

但仔细探寻,

仍能看出当年建造时的细节和格局。

如大门设有三道“防盗门”:仍然可以使用的一对木门和一扇木趟栊,以及原本可安放圆木、作第三道防盗门的设施痕迹。部分窗户如今还立有圆柱木,可以一窥旧时民宅如何防盗。房梁用料粗大坚实,厅堂方正宽敞,依稀可见当年大户人家的气派。

02

偏屋收留考科举的读书人

在梁先生夫妇的叙述中,

藏于这座大宅背后的故事慢慢浮了出来。

梁先生的父亲曾在香港读书,

母亲家族也是本地商界名流。

“母亲曾对我说,这座大宅建有附属的房屋,占地约70平方米,建有木梯通往阁楼。这屋子专门收留读书人。古时五经里周边很多书塾,而且科举前后,周边地区的读书人都会来赶考应试。那些拿着推荐信或者贫寒无靠的读书人,先辈都会收留他们住在那间屋子里。”这座附属的房屋如今仍在,被改建成3层小洋楼,有一通道与主屋相连。

木趟栊配件上方雕有纹饰。

曾经,这座宅子大门入口处上方两侧,

雕有荷花、瑞鸟、葫芦、仙人等精美石雕。

在二进厅堂大门两侧,

各有一米多高的瓦制墨绿色花墩,

用来摆放时花。

梁先生说:“花墩四面镂空,有着精美纹饰。可惜它们和门口的石雕都在文革时被毁坏了。”梁先生夫妇介绍,梁家大屋建成时,不止目前这一部分主屋,它还包括现在五经里一巷1、3号的梁氏大屋。“解放前,上一辈人将这部分大屋卖了。后来梁氏族人想将这大屋买回来,但因种种原因不能如愿。”

梁家大屋门口。

据本地文史专家的调查资料显示,五经里一巷1、3号梁氏大屋为三间两廊屋,它的整体格局和5号的梁家大屋基本一致,也是坐北向南,由厅、房和厨房、天井、廊道、头门组合。梁氏大屋设头门,头门与天井为全开敞式,经天井进入厅堂。而梁氏大屋的建筑形式可能受到外来建筑影响,内部空间变化丰富,屋顶坡顶与平顶相结合,天井两旁的厨房、杂物房门和山墙小窗均设拱券,头门东侧的偏室顶层设露台。

03

民国名人梁寒操曾多次逗留

梁太太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梁家大屋里至少住了

11户人家、共40人。

梁先生四兄弟和他们的家人也曾在这里居住。

随着年轻一代渐渐长大,

其他兄弟和家人陆续搬离,

宅子里的多个房间慢慢空置了下来。

资料图。

而这座宅子,

还留有民国时期的名人梁寒操的足迹。

根据《肇庆市人物志》记载,梁寒操生于年,高要人。民国二十年即年,汪精卫、孙科发表反蒋宣言,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委梁寒操为秘书长。后其曾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中将副部长,与周恩来、郭沫若共事。他也曾任国民党五届中央宣传部部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台湾《中华日报》董事长等职。

梁寒操与梁家大屋的屋主交好,

也有一种说法指他与屋主是兄弟。

因这一渊源,民国时期,

梁寒操曾多次在梁家大屋逗留。

白驹过隙,

繁盛一时的五经里已经沉寂,

身处其中的老宅也没了昔日荣光。

但历史无言,时光永恒,

老建筑仍在坚守着那时岁月!

文/图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潘粤华

多彩肇庆编辑部

肇庆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文广旅体局纪检监察组举报

肇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纪委举报投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