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是什么地方大家都知道吗?纵然不知道也可以根据这几个字来猜出其中意味,黄河三角洲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饮食文化发展也十分兴盛,今天小编给大家剖析一下黄河三角洲的饮食文化的起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母亲河。这条蜿蜒曲折数千公里、昼夜奔腾不息的大河,自远古蛮荒之时就哺育着两岸的华夏民族,孕育了最初的中华文明,黄河文化也由此产生并继而发展、光大。作为黄河重要组成部分的黄河三角洲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发挥着自己的优势。生长在这一地区的黄河三角洲人以其特有的创造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精心建造自已的家园,从远古时期的东夷人到夏商时期的蒲姑氏,从“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渤海革命老区,再到现在的胜利油田开发建设,到处都散发出黄河三角洲人战天斗地、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其饮食文化是黄河三角洲民众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形成了一整套的饮食习俗与饮食礼仪,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距今大约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黄河三角洲土着居民东夷人就在此从事着农耕生产,属于农耕文化范畴,从后李文化及稍后的北辛文化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表现,可以看到它的文化形态。其后,古代先民所创造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在滨州市都有明显的表现和丰厚的遗存。
其典型代表是今邹平境内的苑城丁公文化遗址、广饶县境内的傅家五村文化遗址和惠民境内的大商文化遗址,其历史年代大多是夏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在丁公遗址中出土有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其中有用于开荒砍伐的磨光石斧,用于翻地松土的石铲、用于收获农作物的石刀、蚌刀以及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可见至少从距今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三角洲的先民就已经结束了单纯依靠采集天然果实、渔猎等糊口度日的不安定生活,产生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经济。
在邹平县鲍家遗址、博兴县利城遗址、惠民县路家遗址、阳信县棒棰刘遗址、滨县卧佛台遗址中出土了石斧、石铲、石刀、蚌锯、蚌镰、骨针等,均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至夏商周时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那时的饮食尚处在“活口”时期,还谈不上太多的文化内涵。
武王灭商兴周以后,姜太公封于齐,“太公治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致力于发展农业和工商业,“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使齐国成为“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的决泱大国。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采纳管仲“一年之计莫若树谷”、“仓寡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之谏,致力于农业生产,终成“王舜之道”,“民无饥苦”之繁荣局面。
农业的发展,食物的充足,促进了烹调技术的发展和人类饮食文化的进步。易牙(齐桓公的厨师)的烹调技术为后人所尊崇,《战国策·魏策》记载:“齐桓公夜半不赚(腹饥),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临淄县志·人物志》记载:“易牙,善和五味,淄渑之水,尝而知之。”说明当时的熟制方法已多样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不断开发食物资源与创作饮食用具,是黄河三角洲先民们创作才能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源泉。在邹平丁公文化遗址中还出土有大量的刻有字符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陶盂、泥质红陶罐;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灰陶和黄褐陶,器形有鼎、爵、鬲、盆、杯、器盖等,岳石文化时期的罐、鬲、樽等,这些器具大都是用来盛放或贮存食物、烧煮饭食、进食的日常用具,从这些器具可推断出当时人们的烹调方法和饮食方式。饮食器具中开始出现美丽的装饰图案,美学进入饮食范畴。
黄河三角洲饮食文化起源时间可谓是十分之早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十分厚重的的饮食文化底蕴,小编觉得这里的文化氛围十分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