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国熬身骨,无奈终须为辱臣。这就是李鸿章的人生写照。
李鸿章照作为晚清名臣,他是晚清最受争议的人。一方面他是洋务运动的领头人之一;一方面他又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一时间成为卖国罪人。
若放在其他任何朝代,他应当不输于房玄龄、魏征这样的名臣。
只可惜他生在清朝,在这样政府腐朽没落、西方列强压迫的时期,他遍只能背负骂名。
其实,当外国人的几千条枪遍从天津打到北京的时候,清政府遍已经没有了争议的资本。
他对外实行“以夷制夷”,对内实行“西学中用”,大量开办工厂。回想开国初期,中国又何尝不是以苏联制衡美国,大量引进外国技术,这和李鸿章的治国理念异曲同工。
有人说他签定的那些条约遍是他永远洗不掉的污点。其实他心中又何尝不悲愤,何尝不难受。辛丑条约签定之后,李鸿章发誓不再入日本领土一步,后来访欧经过日本,他坚持不下船。那些条约又何尝不是李鸿章的无奈,是清朝的无奈。但不管多无奈,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他也只能签。
李鸿章在对外上一直在忍,但却绝不是懦弱。新建北洋水师、开办工厂都是希望有一天国家发展,不受欺辱。又何尝不是为中华民族的尊严而忍耐。
有人说他思想是有着历史的局限性的。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但那是他的朝代呀,自古以来,我们多是以古论今,却很少以今论古,不管现在多么先进,但过个几十年全都变成老古董。
局限性我看不到,我只能看到一位六十多岁老者拖着疲惫的身体在谈判桌前,只有拳拳的报国之心。
(首发于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