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金黄甫李氏中医世家,六代世袭相传,

王敦厚/文

走进黄甫镇北门,便可看到坐南向北的一进四合院,这就是李氏中医世家李生荣的故居。

李氏医家黄甫大门

要详述李家行医的历史,先要从李亨甫先生说起。李亨甫先生生于清道光年间。他从小看到家乡瘟疫流行,乡亲们求医难、看病难,眼见城里乡外、男妇老幼被病魔夺走生命,加之他家境较为贫寒,于是下定决心,发奋学医。成年之后他凭着一笔好字,走遍黄河流域、京城府县,遍访名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每遇高师,拜其膝下。他坚信:有道德、有医术的医生那是在造福;没道德、没医术的医生行医那是在造孽。艰辛的求索,师傅的耳提面命,不仅使他学到了看病的本领,而且坚定了他行医的志向。

三十多岁学成回到家乡后,在黄甫镇办起了一个药铺,取名“仁德堂”。从此先生以仁德为怀,四处行医,深受群众尊重。李亨甫之子李杰,字时真,八岁开始学中医,及至十七岁独立行医。时值清末民初,军阀混战,伤寒流行,民不聊生,穷人叫苦不迭。李杰先生在治疗伤寒上有独到之处。但凡有人请他看病,先生沿门挨户,不辞劳苦,为患者驱除伤寒病魔。患者每治必愈,先生驰名乡里。患者手捧“术绍仲景”的金匾挂在他家门上,此匾现仍挂存。先生继承父志,常说要存仁心而施仁术。他每每施舍药物于生活困苦之患者,城里乡外父老乡亲称颂不已。

图为:李来通先生书医堂名称

李杰之子李来通,字达聪,八岁开始随父读经书,十三岁学医,十八岁继承父业,一面办私塾收徒授业,一面继“仁德堂”精操医业。他在祖传医术的基础上,精研历代医学取众家之长,有时施其法而不用其方,有时用其方而不拘于方,加减变通,得心应手。他主张治病以顾及脾胃为先。因脾胃为先化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对于穷苦人无资材看病的病人,他善于用既省钱又治病的土方、单方。如治小儿麻疹,用鸡蛋清调匀红糖,放在施术者手心轻轻地揉抹患者背部,每次操作半小时,一天七次就能治愈。又如:一个脱骨疽患者,足趾疼痛,嚎哭不止。先生用烧大枣去核,趁热包在患者足趾处,数日即愈。怜贫穷施仁术是家传医德。府谷县寨崖湾有个女患者,家境贫困,病愈后实难付费,其夫将他们结婚时娘家聘礼手镯一对给先生,先生拒而不收,并说:“手镯是你妻心爱之物,医术仁术,我何忍为之”。患者一家感恩不尽。民国初年,国民党有一驻军营长,平素欺压乡里,其女人有病,打发马弁去请先生,马弁厉言相逼,先生严词拒绝。

李来通生有四子一女,长子李生荣、次子李生华、三子李生美、四子李生安,女儿李生媛。先生对子女很器重。一年春节在大门上书春联云:“我忠仁义礼智信,天保荣华美安生。”先生教子有方,子女们每到八岁就读于他自办的私塾。先开始背诵《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人65门书,并继续深造儒学。十七岁时攻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边学边随先生临床看病。其间也让子女们阅读一些近代医学名著,如《医宗金鉴》、《寿世宝元》、《傅氏女科》等。先生给子女们约法三章:一曰安心。当中医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加之经典难啃,医理深奥,个别子女有改行念想,先生让其在临床实践中尝到甜头,立志从医。二曰恒心。医学浩如烟海,毕生难穷其尽,唯有孜孜不倦,始终如一者,方可技高一筹。三曰虚心。只有虚怀若谷,不骄不躁,才能自知其短,不耻下问,取得成果。

李来通先生四个儿子生荣、生华、生美、生安合影

李先生一面为民治病,一面办私塾,早晚又精心培育子女成才,天长日久,积劳成疾,于一九五四年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在先生病逝的前二年,即一九五二年三月,先生参加了我县卫生界召开的一次中西医座谈会。先生在会期作诗一首,题目是《府谷县中西医座谈会赞》,其诗是:

佳哉此会,意美法良,

中西互助,医术参详。

欢会岁日,谠论一堂,

开通思想,大放眼光。

交流经验,保卫健康,

民生普济,国盛无疆。

先生在会期与全体会员合影今尚存,是先生一生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张照片。

图为:府谷县第一届中西医座谈会合影,前第三排右第一是李来通先生

李来通先生去世时,他的四子一女都已长大成才,在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病都能独当一面了。从五十年代至今李来通先生的子孙们在家乡府谷县和内蒙临河市、达拉特旗、鄂尔多斯市等地医药事业上贡献更大。

李来通先生的长子李生荣先生,一生从医,先后在内蒙临河县、医院、医院工作。先生看病非常认真,在辨症论治上理法方药一丝不苟,详询病情,细察患处,有时为了一个最佳药方,反复推敲,甚至跑出诊所追回药方再三斟酌。先生在医学上孜孜以求,再接再厉,在中医理论上造诣很深。

一九八七年,在医院晋升为中医副主任医师。退休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搜集、整理了约三十万字的中医文摘、笔记,欲留给子孙后代。李生荣先生固守家园时间最长,和我隔壁为邻近四十年。其间,他的子女也是我的学生。我本人受李家影响,从小酷爱中医,彼此交往甚密,受益匪浅。先生现随子女居内蒙鄂尔多斯市。在今年庆祝先生八十七岁华诞之际,余班门弄斧,凑拙诗一首书于书法轴上奉献给先生,以抒情怀。先生十分高兴,并将其挂于卧室墙壁上,自言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其诗句是:

祖居黄甫傍北门,

私塾儒医遵古训。

文通孔孟学识广,

医绍岐黄术精深。

承先启后兴家业,

救死扶伤传盛名。

耄耋之岁体犹健,

子孙满堂享天伦。

图为:李来通先生四子一女全家合影

李来通先生的次子李生华先生,一生从医。一九五零年到内蒙鄂尔多斯市行医,一九五六年被选送到内蒙古首届中医师资班进修,后回到鄂尔多斯市卫校搞中医教学工作,医院工作。一医院院长,并被评为副主任医师,一九八八年晋升为中医主任医师。曾多次参加区内外学术研讨活动,撰写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在全国性医刊物上发表。《小柴胡汤的应用》、《伤寒论辨症概念》均获优秀论文二等奖。他擅长内妇科辨证治疗,在中医界有较高声誉。一九八三年荣获国家民委、人事部、科委授予的“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一九九一年受聘为榆林医药科技顾问。李生华先生临症更是胆大心细,辨症确切,医术高超。

李生华先生不仅医术高明,医德更为高尚。他很注意修身养性,笔者曾看到他办公桌玻璃板下的“座右铭”遂录于下:“孤陋寡闻是思想僵化的重要根源,博学多才是多谋善断的重要条件。杂草多处庄稼少,空话多处成绩小。马在软地上打前失,人在甜言中栽跟头。骄则悖己失众,傲则逞己轻人。时其起居,调其情志,节其饮食,适其劳逸,整体观念,全面分析,辨症论治。”先生于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六日不幸病故,享年七十五岁。李生华先生的去世是中医界的一大损失。

李来通先生的三子李生美先生,一生从医。一九五零年春到内蒙达旗行医,医院、医院临床治病,后医院中医科工作(副主任医师)李生美先生医术精湛,擅长男妇内科疑难杂症,对垂危病例能起死回生,转危为安。他更注重中医养生。他本人性情开朗乐观,爱旅游,走遍祖国名山大川,触景生情,吟诗作赋陶冶情操。先生今已七十七岁高龄,鹤发童颜,身体健康。

李来通先生四子李生安先生,自幼受家庭的熏陶,酷爱医学。一九五五年考入包头医学院,毕业后分医院工作。多次赴内蒙呼市、北京、天津等医学院进修。医院中医科主任、副院长、院长、书记,旗政协委员。在《陕西中医》、《内蒙古医药》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多次获科技成果奖和优秀论文奖。一九八八年晋升副主任医师。他的名字和医学成就载入《内蒙古当代医学人物志》和《中国高级医师辞典》。

图为:部长给兄弟俩颁奖,右李寿田,左李寿庆,皆为正教授名中医,曾是作者学生

李来通先生的孙辈从事中医的有20多人,是名副其中医世家。李生荣先生四子一女,除了三子外,其他三子一女继承祖业,功成名就。大女儿李寿娥,又名李晔,曾在鄂尔多斯市中医皮肤科工作(副主任医师),退休后自办“华夏诊所”。她在皮肤病的辩症论治上有独到之处,山西、陕西、宁夏等地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

长子李寿田,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先后医院、医院、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现在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从事中医教学工作,历任中医教研室主任、门诊部主任。年晋升为高级讲师。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参与了《中医学概要》、《陕西省著名老中医经验荟萃》等书的编写工作。现兼任《内蒙古中医药》编委、鄂尔多斯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内蒙古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等职。每逢七月初二和正月十五等重大节日,医院聘请李寿田先生为我县父老乡亲诊病治病。

次子李寿庆,随父学中医后又在内蒙古中医学院深造,毕业后先医院、杭锦旗卫生局工作,医院任书记兼副院长(副主任医师)。四子李寿府,幼年随父学中医,后考入陕西省渭南中医学校,毕业后曾随大姐李寿娥专攻中医治疗皮肤病,医院皮肤科进修一年,现在内蒙古医院皮肤科工作(副主任医师),在治疗牛皮癣等顽固性皮肤病方面驰名内蒙。年8月,曾在《内蒙日报》刊登过关于李寿府的文章《银屑病的克星李寿府》。每个月公历1到3号,巡回到医院坐诊,为父老乡亲减除皮肤顽症,很受患者爱戴。

李生华先生的儿子李寿国,自幼从父学医,后在内蒙古医学院毕业,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工作(主任医师)。女儿李寿爱,在鄂尔多斯市防疫站搞化验工作。三女儿李寿茹,医院工作。李生美之子李寿仁,内蒙古医学院毕业,曾在内蒙古医学院金匮教研室工作,现离岗赴深圳市从医。李生安先生长子李寿山,次子李寿禄都是内蒙古医学院毕业,医院中医科工作(副主任医师)。

李来通先生之重孙,李寿田之子李尧,也是内蒙古医学院毕业,医院中医科工作。

从李亨甫到李尧、李昊昌、李欣,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一世纪,金黄甫李氏中医世袭相传至第六代,时至今天李家家业宏盛,医业兴旺,经久不衰,难能可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