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的都是精华啊。读《徒然草》的感觉如当年读《世说新语》:喜欢他短,有时候又觉得他太短,希望他多说一些。从哪一篇读起都可以,有一种循环往复,永远没有尽头的感觉。读了之后未必记得住,但是当时的那种喜悦却是真实的。
《徒然草》,作者是日本的吉田兼好,他曾经居于朝廷,最后看破红尘,于三十岁前皈依佛教。《徒然草》写作于他40岁到49岁期间,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很资深的和尚了,但是在他的这本书中,他的和尚身份表现的并不是特别明显,更多的展现的是一种文人气。这个时候我有时候会想起《红楼梦》中的妙玉,他们虽然都已经做了佛的子弟,但是骨子里的那股文人气却是佛经也洗不去了,所以妙玉也会说:“不失咱们闺阁的的身份。”所以兼好也会津津乐道于各种世俗之事,全然不管四大皆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第五十五段,他颇为内行谈起,造屋子的时候,应该适宜夏日居住,然后非常细腻地讲述了为此应该注意和避免的地方。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他的谈论和《鹿鼎记》中的尼姑九难不一样,九难本为崇祯皇帝之女,出家之后虽然不再记得自己皇家的身份,但是自幼身份使然,遇到特别做的特别精细的菜不由多吃两筷。兼好却不是这种不由自主,他是深有所得,愿意与人分享。和尚的身份对他来说并不是一种拘束。
“徒然”在日语中的意思是无聊、寂寞。序段中就提到作者“百无聊赖,终日砚前枯坐,心中诸事纷繁,遂信手而书。”“草”在日语里相当于中国的笔记。所以这两个词都有信笔而书的意思,这本书就是作者随手写下的一些小片段,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日后结集出版,他只是顺手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写在自己身边能够书写也正好可以随笔书写的地方,比如说散放的纸上、经卷的后面、墙壁之上,他去世之后才由后人收集整理编撰成为此集。也大概因为作者是这样随意的一种缘故,所以他笔下的文字不加修饰,带有一种天然的清朗。
多个段落之间也无必然的联系,有一点信马由缰的感觉。读这本书,你仿佛坐在那里和作者闲聊,有一种风随意吹,吹向哪里,聊到哪里的感觉。
因为作者文学底蕴深厚佛理精通,知识面广,博闻广志,所以经常是顺手拈来皆成文章,目光停留皆为智慧的感觉。
因为是日常所感,随手记录,作者在不经意间为我们留下了一幅镰仓时代的人文风景图,读起来颇有异域古风。我特别喜欢一百零六段,高野证空上人和女子的一番口角,证空上人是日本净土宗西山流的开山祖师,路遇一位女子不小心把他的马挤入水中,他立刻和女子计较起来,说自己是第一流的比丘,女子是第四流的优婆夷,两流之间还隔着第二流的比丘尼和第三流的优婆塞,第四流的优婆夷居然把自己这第一流的比丘给挤下了沟中,简直是“恶行前所未有”。听完这位高僧的一二三四之后,给女子牵马的男子只淡淡地回了一句:“俺是一句不懂。”高僧居然还恼怒,认为对方不学无术。看得人欢乐无比。读书人吴承恩笔下,能把文曲星写成黄袍怪,吉田兼好这位僧人,也能把自己的同行高僧写成如此有趣之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