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位军事家在后世基本是耳熟能详。在战国时期能与这四大名将相提并论的,却不多!文有战国四公子,武有四大名将。而有一位则是文韬武略,开创战国时期以弱胜强的先河。他便是——乐毅。
乐毅剧照自古便有称“管乐”,此“管乐”非乐器之乐,而是管子管仲与昌国君乐毅。现世之中,大多数人会受熏于春秋时期的文学大咖、国学精粹孔孟之道;对孙武的惊世之作《孙子兵法》也略知一二;也会为吴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决心所激励,但对管仲的了解却只停留在“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纪念馆春秋五霸的齐国之所以那么强大,管仲功不可没,管仲的行政改革实行重农重教育,实行富国强兵之计并留下千古名句“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军事制度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的全民皆战的民兵策略。或许这些不能让你对其印象深刻,但讲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大家都应该清楚,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天下”的军事、外交政策正是管仲。
挟天子以令诸侯管仲有如此伟大功绩,与之齐名的战国名将乐毅又有何盖世之功呢?
有传乐毅少年聪慧,熟读各家兵法,最初效力与赵武灵王时代,当时只是一个小官,而赵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至死后,乐毅便逃到了魏国并受到重用当了大夫。乐毅的成名之战——合纵攻齐,正是六国合纵的展露爪牙的开端。
战国时期战争图(手绘)公元前年,当时齐国国力强盛,齐湣王在位17年间,乃秦、齐争霸的时代,其他国家或因天灾、或因人祸,国力衰弱。齐湣王刚即位的时候,齐国大将军匡章就率韩、魏两国大破楚军,迫使楚国成为了齐国的附属国。齐湣王即位初期,齐国内政混乱,孟尝君田文功高盖主、权倾朝野。孟尝君当时对外政策是不断攻伐,组织合纵战争,以战养战,所以当时齐军勇猛无比。后来田文因田甲劫王事件受到压迫,从此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出走齐国,齐国逐渐走向衰弱。
齐湣王(王绘春饰)齐湣王也是从此走上作死的道路,中秦国计谋被捧为“东帝”,并约定合纵攻伐赵国,当时苏秦乃是六国相印,秦国此计被轻易破解,反被其劝说为齐、楚、三晋合纵伐秦。后来齐湣王又受奸臣与使者迷惑,分别攻打了宋国、赵国。此时齐国已连续征战十几年,国力空虚、早已成强弩之末。又被秦、赵攻下重要关隘,齐国此时彻底走向衰败。
乐毅伐齐战略图乐毅也是在此时崭头露角,乐毅此时在燕国为大夫,向燕昭王进谏,认为现在是攻打齐国最好的时期,但齐国乃霸主,基业之大,单独攻打恐被其他国家渔翁得利。便提议合纵韩、魏、赵、楚等国伐齐,实行“举天下之力而攻之”的伐齐方针。
公元前年,五国伐齐的号角正式吹响。在济水一战中,齐湣王昏庸自傲,令触子出关迎敌,乐毅大败触子。士气低落时齐湣王还亲征联军,被联军大败而归。乐毅率领联军连拔七十余城。并乘胜追击,沿途安抚民心,令齐国境内连续遭遇暴政重赋的百姓得以解放。此后乐毅还严肃军中纪律,严禁士兵烧杀抢掠,减轻赋税、废除严苛暴政的法令。攻下的城池得以不治而治,民心所向。
强齐被灭后战国形势图燕昭王去世之后,乐毅被新王燕惠王排斥,被齐国田单反间,西去投降了赵国,后被封爵“望诸君”。一代名将,深谙合纵之道、善用民心,治国有方,晚年却功败垂成并写下《报燕惠王书》揭示燕惠王的虚伪面目与昏庸之处。
乐毅思燕很多熟读历史的朋友都说:乐毅之所以没被封为战国四大名将,主要是因为合纵伐齐之战,齐湣王表现的太昏庸、还有乐毅选的时机太幸运。而我想说的是,以苏秦之能尚且被车裂而死,六国联盟也土崩瓦解。乐毅乃能识时务者,自古识时务者为俊杰。
三国志中有记载“常自比管仲、乐毅”,诸葛亮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以人衬人,方显真章。以弱燕之师胜强齐,使燕国成就战国七雄,论功绩确实不下于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