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世

《世说新语》德行篇第21则

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吏①。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②。

小释:

王戎的父亲王浑,很有名望,官职做到凉州刺史。王浑死后,他在各州郡做官时的随从和旧部下,怀念他的恩惠,相继凑了几百万钱送给王戎做丧葬费,王戎一概不收。

杂评:

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说的就是,孔子认为,当一个人,在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古人因父亲在,一般无权去独立行为、独立处事,要观察一个人的志向和理想;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

若是一段时间内,他并没有改变他父亲的合理有益的关于人生的道理,这样,这个人可以说是尽到了他的孝道了。”

2、当然,有的人批评这样的做法是一种倒退,出发点当然也是对的——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好。

其实,这里的三年,并非是规定好的必须“三年”的一个期限,古人只是用三年来表示一个较长的期限。

古代人,尤其是孩子,父辈在时,没有独立做过事情,所以一些行为,只是父辈价值观的延续。

当他独立走向社会时,就是看他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

其实,更多的人不是恪守父辈的教导,而是直接完全按自己的思路来,而自己的思路往往又不是自己真正人生的想法,而是社会和人群给他的。

3、所以当一个人走入社会时,不要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完全放弃原来的所有的价值观,不要贸然把父辈的教导完全推翻,而是从自己的人生和内心出发,原来合理和有益的人生道理,在自己领会后,生成为自己价值和评判,然后再去塑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4、而且维护,父辈名声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父辈平时的行为,去处理父辈间的事情。

附注:

1、王戎(年-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2、王浑,字长源,三国时期到西晋人物,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雄之子,王乂(字叔元)之兄,王戎之父。任过曹魏的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