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傅雷、朱光潜“吐血”推荐的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对孩子来说有多重要?
鲁迅先生称之为孩子学习的“名士教科书”;
傅雷先生给孩子写信说:
你手头没有散文的书,《世说新语》大可一读。日本人几百年来都把它当成枕中秘宝。我常常缅怀两晋六朝的文化风流,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
而朱光潜先生在列自己最喜欢的16部古典文学作品时,说《世说新语》是伴随了他一辈子的书,是常拿出来读的。
名人一般不会随便推荐书。一是他们要对他们关心的人、读者和追随者负责;二是一本能让他们发自内心欣赏并且推荐的书,本就凤毛麟角。
而且目前中小学课本中,有十几篇课文来自《世说新语》。
据统计,至少有多个孩子必学的成语,比如说席不暇暖、难兄难弟、鹤立鸡群、卿卿我我、身无长物、云兴霞蔚、千岩万壑、我见犹怜、拾人牙慧、面如傅粉、自觉形秽、瞎马临池、口若悬河、肝肠寸断.....都来自《世说新语》。
所以,《世说新语》到底是怎样一本书?居然让博览群书的名士大家、教育部都尽力推荐给学生?
《世说新语》
古代一大奇书
要了解一个时代,就要学习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东西。
《世说新语》,就是魏晋南北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它最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是“魏晋风骨”的集大成者,是我们要了解魏晋南北朝这个错乱纷杂的时代,绝不能错过的作品。
它讲了什么?
它的内涵极其深远,但表面上看,又极其简单。
它用三十六章则古文小故事,记录了魏晋时代皇族、将相、名士的言行。
短的一行字,长的也大都控制在百来字。却把那个时代的思想、德行、格局、审美、文学、风骨、品味、艺术、政治等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下方这个曹操的小故事,不到字,却寓意深远。
故事一
能力气度比外貌更重要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摘自《世说新语·容止》
解读这讲了曹操的一个小故事。
曹操将要接见来自匈奴的使者,但认为自己身材相貌矮小丑陋,不足以慑服远方的国度,于是派崔季珪代替自己,自己则拿着刀站在坐椅边。
等到接见完毕,曹操派密探去问那个使者:“你觉得魏王如何?”匈奴使者答道:“魏王儒雅的风采不同寻常,然而坐在榻旁持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决定人的气场的,是能力和修养,而非外貌。我们要多多修炼自己的能力、内心和操行,这才是真正折服他人的地方。
又比如下方这个“不刻意为善”的故事。
故事二
做人不刻意为善,要活出本心
赵母嫁女,女临去,敕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邪?”母曰:“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
——摘自《世说新语·贤媛》
解读这讲的是赵母嫁女儿,到女儿临离家时,她告诫女儿说:“到了夫家,不要为了名声刻意做好事。”女儿问:“不做好事,那可以做坏事吗?”母亲说:“好事都不能做,更何况是坏事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到了哪里,永远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活,这样不但自己为名声所累,还容易招人记恨。只要不是做坏事,我们做事随心,才能自己快乐,并得到别人的尊重。
——同时你能想象吗?这是魏晋时期的思想,先进开明到让人心惊。
而《世说新语》里面有多少个这样的好故事?
整整1余个。
其他我们课本里熟悉的名士,曹操一家、王羲之一家、竹林七贤、建安七子……都在《世说新语》里熠熠发光。
如果孩子学完了这0多个故事,孩子的成长会有多大?能学到多么多的美好德行和操守?简直不可想象。就怪不得鲁迅、傅雷等大拿都极力推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