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者得之以自观,用人者持之以照物
11月17日—18日,慧韬书院第十二期理事精修班在罗浮山下进行,史幼波院长带领大家继续学习了三国刘邵所著的《人物志》,对“体别第二”、“流业第三”两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老师讲授前,学员齐读《人物志》的学习内容
在“体别第二”中,对于“中庸之德”的理解,刘劭认为“其质无名”,“故咸而不碱,淡而不嘳,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联系前文的“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等言语,史老师强调大家在学修上一定要知本末。《人物志》大多讲的是在具体人事上的启用,如果不知体而只专注于用,那可能会走偏,也会违背作者所强调的“中庸之德”。知人的根本还是在知己,在于了解自己心体的本来面目,明了自己由体起用的运行轨迹,这样在现实人生中才真正可以做到用无不吉,吉无不利。
现场学修图片
作者随后列出因偏于一端而违背中庸之道,只求其得而忽略其过失,从而形成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偏的十二种品类:有刚毅之人、柔顺之人、雄悍之人、惧慎之人、凌楷之人、辨博之人、弘普之人、狷介之人、休动之人、沉静之人、朴露之人、韬谲之人。
人无定性,不是说被定义成为哪一类型的人就不能再改变了。史老师这里结合《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君子不器”来告诫我们,要达到“君子不器”的状态,还是得要在自心自性是去做功夫,找到中道而行的感觉。史老师这里也讲到,中道不是去掉一个最高值,再去掉一个最低数,而取其中间数字的平均数。这不是中道,这叫和稀泥。真正的行中道,是要做到无私无我,才不会偏于一端,才会走得更长久。
这个最小学员和大家一起在课堂里安静地听课
上课中的史老师
课后分享交流
接着刘邵在“流业第三”中谈到,德、法、术三种才能是各种才能的源头,人由于天性和后天习得的不同和限制,往往只能掌握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就有了不同的人才类别。作者将其划分为十二种——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辨、雄杰,并用历史人物一一加以对照。这十二种人只是人臣之任,在君主,则是要“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如果不能平淡执政,而是“与一材同用好”,那么便会造成“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的乱局。在这里,刘邵遵循的是一种无为的政治观,无为不代表真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君主应尽量减少对于国家事务的直接干预,君主的职责在于合理地利用贤能,不必躬亲下事。
在两天的学习中間,大家还进行了活跃而充分的讨论,将《人物志》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丶工作对照,学以致用,展现出慧韬书院理事们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
合影留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