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有教无类有了新的涵义

“有教无类”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有教无类”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代又一代的教师恪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有教无类”的含义应该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原因是和一位老师的对话。他描述了这样一种事实:在国内,一些出类拔萃的学生,读了大学、研究生之后,就申请出国留学。而留学之后呢,很多的学生又选择了移民,留在国外工作,不回来建设祖国了。鉴于上述事实,这位老师得出一个结论,现在的基础教育成了给发达国家培养人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其实,现实何止如此。学生经过了基础教育之后,有的选择留在国外,为他国服务;有的成了奸商,制造、出售假货,图财害命;有的成了贪官,搜刮民脂民膏;还有的杀人越货,成了十恶不赦的罪犯。我想问的是:我们老师是否应该因为这些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放弃对学生的教育了吗?当然不应该。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从来也没有放松对学生的品德的教育,更没有放松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也立志将来报效祖国、廉洁自律、遵纪守法,可是随着环境的变迁,少部分学生思想受到了侵蚀而发生了变化,做出了违背道德或法律的事情。这是学生的选择,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没有关系。任何阶段的教育都不具备让一个人一辈子一直做好人的功能,所以不能把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全部归咎于学校教育。如果一位老师因为学生将来可能要出国为他国做贡献,就放弃了对学生的教育,那么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无从谈起。在封建社会中,很多父母觉得女儿再好也迟早要嫁人,成为人家的人,所以不好好教育女儿。我们老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思想不能狭隘,不能“小心眼”。同时,我们也要尽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尽量减少人才损失的数量。社会在不断发展,中国在不断进步。我们的科技、文化、管理模式、激励制度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外国留学生。有很多外国的留学生,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的留学生,也选择留在中国,为中国的建设做贡献。这种人才的交流,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中国的学生走出去,外国的学生走进来,有利于全人类的发展、进步。“有教无类”也应该拓展到留学生,也应该拓展到外国的老师。无论什么老师,无论面对什么学生,老师都应该尽心尽力、毫不保留地进行教育,这是新的时代对“有教无类”提出的新的要求。吴宾,威海三中物理教师。在《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班主任之友》《班主任》《中小学德育》《福建教育》《青年教师》《当代教育家》《教师月刊》《今日教育》《山东教育》《教师博览》《中学物理》《德育报》《教育文摘周报》等发表文章90余篇,著有《师经》等。威海市市直教学能手,威海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威海市市直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电教员,威海市名课程团队骨干成员,校长传媒专栏作者,《中小学班主任》杂志优秀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年9月登上《教师博览》“人物志”。主讲《师德师风修炼》、《新入职教师培训》、《国学中的班级管理智慧》等课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2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