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西北游牧民族趁晋朝八王之乱,陆续进入中原建立政权。
晋朝宗室琅邪王司马睿这时南渡过江,并在建业(今天南京)建立东晋王朝。
同时,许多中原士大夫也陆续南渡长江,到江南避难,依附东晋。
闲暇时,这些从北边来的名士们经常在风清日丽时举行聚会,谈论天下大事。
如《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的这则故事: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新亭”就是今天南京市南边的劳劳亭,在这一次新亭聚会上,王导(山东人)与周顗(河南人)诸人面对同一风景有着不同的情感反应。
只见周顗环顾着四周美丽的春光、风物,大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慨,悲戚地感叹道:“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春天风景和以前没什么两样,只是家国山河完全不同,不久前还是在黄河边的洛阳赏春,现在却跑到了长江北边的建业聚会。
一句话就流露了周顗心中隐藏的创痛,表现了这位风流自赏士人的感伤多情。座中名士们听了也都相对嘘唏
由此可见当时东晋朝廷上下弥漫着悲观凄切的气氛。
东晋以前,长江流域的文化经济落后于中原,中原士人南渡都属于万般无奈,很多士人过江时潸然泪下。
如《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
“卫洗马(玠)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一堆各方面条件都优越的人从发达的地区跑到落后地方,大概都有卫玠这种忧愁吧?
王导是当时国家的中流砥柱,也是当时名士心目中的主心骨。
《晋书·王导传》中记载:
桓彝初过江,见朝廷微弱,谓周顗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欲求全活,而寡弱如此,将何以济?”忧惧不乐。往见导,极谈世事,还,谓顗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管夷吾就是管仲,他曾辅佐齐桓公成为诸侯霸主。
桓彝将王导视为当世的管仲,可见王导在当时士大夫心中的分量。
王导要是在新亭聚会上跟着周顗一块以泪洗面,那整个东晋更会人心惶惶。
所以,当周顗发完感慨后,王导看到了大家的悲伤,他马上站出来,厉声厉色地对大家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王导的意思是说:在这国运艰难的时刻,应当齐心合力报效刚建立的朝廷,鼓起收复中原失地的勇气,怎么能像囚徒一样相对垂泪而一筹莫展呢?
“楚囚”本指春秋时被俘到晋国的楚国人钟仪,后用来泛指被囚禁的人,这里比喻处境窘迫又无计可施的东晋士族。
只用“愀然变色”四字写其神态,只用短短三句对话写其内心,一个老辣政治家的形象便跃然纸上:遇事不滥用感情,处世则沉稳刚毅。
正是有王导这样的人存在,才让偏安的东晋得以延续百余年。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一书。
作者戴建业被誉为“国民教授”、“别人家的老师”,深受网民及年轻人的喜爱。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名士言行风貌的小说。
戴建业在《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中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解读这一文学珍品,向大家描述了一个真实的魏晋时代,值得喜欢历史的读者细细品鉴。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或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