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王朗①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zhà)日②尝集子侄燕③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④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⑤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注释
①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今山东临沂郯城县)。东汉末为会稽太守,后被曹操征为谏议大夫。魏文帝时改司空,明帝时为司徒,其孙女王元姬嫁给了司马昭,生了晋武帝司马炎。
②蜡日:古代腊月祭祀众神的节日。
③燕:通“宴”。
④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魏晋时文学家、政治家。
⑤形骸:形体、身体。
译文
王朗总是推崇华歆的见识度量。华歆曾在蜡日这天召集子侄们一起宴印,王朗也学着这么做。有人向张华说起此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是学的表面功夫,因此他离华歆的差距更远。”
开始胡扯
一说起司徒王朗,您的脑海里是不是首先冒出这幅画面?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把老王黑出了艺术高度,94版的《三国演义》更让老王成了鬼畜界的鼻祖之一。这老头以认真而自信的表情出场,被诸葛村夫带偏节奏的一顿辱骂后心脏病发作栽倒马下的结局,形成了极大的讽刺效果。其实,在罗贯中之前,南朝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里,老王就被嘲讽过。
首先要说,本篇短文能入选《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似乎有点名不副实。通篇三个人,华歆、王朗、张华,这是要表现谁的德行?王朗是被嘲讽的对象,与画风不符,肯定不是他。张华是背后说前辈坏话的二五仔,只是刘义庆的工具人,pass。
那只剩华歆了,他在年终祭祀的日子,召集子侄们喝顿大酒,这事老爷们儿都经常干啊,也没有人夸咱们是道德标兵吧。就算这是德行,王朗跟华歆学习,不管学的是不是形骸之外,人家王朗能见贤思齐,向好学生学习,老师也得表扬表扬,鼓励鼓励人家啊,开启嘲讽模式是何居心?
所以,我大胆推测,这就是一篇夹带私货的小说,不是纪实文学。或者是刘义庆等人原创,或者在晋末、南朝的时候,王朗就已经是被人编排的对象(这种可能性大点),原因有几点:
第一、本篇所讲的故事,只是《世说新语》一家之言,别处不见记载。而《世说新语》的成书年代,离华歆、王朗去世都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距张华去世也有一百多年。那个时候没有留声机、录音笔、手机,正常的史料也不会记载这种八卦事情,人们编排别人的段子,岂不是随心所欲。就算是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上同一件事情的各种信息还经常矛盾,搞成反转大片,让人莫衷一是呢。借名人的口说出自己的话,这招我们现在还在用,这不禁让人想起鲁迅先生那句名言啊:
第二、汉魏之世没有蜡日,何来的蜡日燕饮。《礼记外传》记载:汉腊而不蜡。什么意思?说人话!要说清“蜡”和“腊”的关系与区别,以及与除夕的联系,得专门写一篇论文。不过,这里的蜡日,肯定不是现在的腊八节,腊八节的出现,最早到南梁以后了。礼记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简单说,蜡是三代以及先秦时,在岁末祭祀八种与粮食生产有关的神,相当于庆祝丰收的狂欢节。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而腊是祭祀祖先宗庙的活动。东汉应绍《风俗通义》是这么解释的:“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晋朝博士张亮曰:“腊者,祭宗庙五祀。”意思是以打猎获得的动物祭祀先祖及“五祀(门神、户神、灶神、土地神、道路神)”。而到了曹魏,则是“未祖丑腊”,也是称“腊”不称“蜡”。所以,华歆、王朗生活的时代只进行“腊”而没有“蜡”,又何来的“蜡日”?
第三、不管是“蜡日”还是“腊日”,都有宴饮的习俗,王朗又何必学华歆。前面提到子贡观蜡,看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说明“蜡日”就是个大Party,狂欢节,怎能不聚众喝酒呢。《汉书》记载:“田作劳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有酒有肉,多惬意。
《后汉书刘盆子传》:“至腊日,(樊)崇等乃设乐大会,盆子坐正殿,中黄门持兵在后,公卿皆列坐殿上。酒未行……”
这是傀儡皇帝刘盆子带着文武百官一起喝酒。
东汉蔡邕的《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并且,刘向《列女传》记载“腊日休家作”,朝廷这天还给放假,属于公共假期,就是让大家宴饮狂欢的。
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十二月,腊日,荐稻雁。前期五日杀猪。三日杀羊。前除二日,齐、馔、扫涤、遂腊先祖、五祀。其明日,是谓小新岁,进酒降神,其进酒尊长,及修贺君、师耆老,如正日。其明日,又祀,是谓蒸祀。后三日,祀冢。”
这里记载的更详细,基本上腊日前后,整个流程走下来,跟现在从小年到初六的习惯差不多,可以把腊日前后的日子看作是古人过大年。
即便是汉朝以降,“腊日”、“腊日”相混淆,功能逐步统一,但依然是除夕被开发出来以前,年终最重要的祭祀之日。在这一天进行宴饮已成习俗,王朗自己在家过年喝酒,怎么就成了跟华歆学习了呢?除非华歆家搞的是大咖云集,弄一群大超模大长腿,摆满桌子的西域水果、南海鲜鱼,茅台、拉菲随便喝,保真。这大派头王朗去学,可能只学到暴发户的皮毛,学不到人家的精髓吧。
第四,王朗又哪一点“去华歆更远”了。两人的简历上相同点太多了——都是现在山东人,前期都是东汉朝廷的封疆大吏,后来都被孙策降服,又都先后投奔了曹操。在曹魏政权中都是混得风生水起,跻身“三公”之列,都以德行著称于当时,连在《后汉书》中的传记都在一起。不同的是:面对孙策的兵锋,会稽太守王朗犹知力战,豫章太守华歆望风而降。华歆有“坏户发壁”杀死伏皇后的恶行(至少是嫌疑),王朗有在宴会上回怼曹操的气魄。
所以,本篇内容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究其原因,肯定也比较复杂。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因为当时社会的清谈之风,士人们更崇尚玄学,所以对经学大家王朗、王肃父子进行攻难,玷污他们的德行,嘲讽他们的为人,以其人的瑕疵去否定他们的学术。
二、刘宋取的是司马氏的江山,而王朗作为司马氏的亲族,搞他也有冲着司马氏的意思。并且还借司马家的大忠臣、魏晋大名士张华的口来进行嘲讽,你们征求过张华意见吗?张华也无奈的点支烟,学起了鲁迅先生。
至于罗贯中同学,他写《三国演义》本来就是奉刘汉为正朔,让诸葛武侯骂死一个为篡汉摇舌鼓唇的大奸臣,岂不快哉!至于这个倒霉蛋为什么选择了王朗,我觉得只怪王朗死的太是时候了,正好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间相契合。华歆也就是幸运啊,晚死了几年,不然这个大网红估计就是他了。
预告:还是讲华歆比王朗高明的故事。今天是正月初一,祝大家新年快乐,虎虎生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