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道理解道德经第十七章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地方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第十七章

道恆无为而无不为。帝王若能守①之,万物将自化②。化而妄作③,吾将镇④之以无名之朴⑤。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妄⑥。不妄以静⑦,天下将自正⑧。

译文

道恆道为而(能)无不为(全知全能)。当权者若能循道循理循法理物,万物众生将自然化育。化育而却出现不法妄作事,我将因道镇静之。因道镇静之,夫也将知常守法。知常守法以归道,天下将自然大治大理。

注释

①守:(1)(会意。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2)同本义。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

(3)节操;操守。妾为情缘,葳蕤之质,一朝失守。——《聊斋志异》

(4)秦代郡的长官名,汉代更名太守;后时作州、府地方长官的省称;被委任在某一方或某一区域负责实施法律或管理的政府主要官员。

例如:郡守(郡的长官,主一郡之政事);太守(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至隋初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则专称知府)。

(5)守则,准则,原则,规范。如:有为存守;喜之以验其守。

(6)遵循;遵守;奉行。如:守道(遵道,循道,奉道);守理(遵理,循理,奉理);守法(遵法,循法,奉法);守官箴(遵守为官之准则);守数(恪守法规)。

(7)坚持,保持;保守。如:守一(执一;专一);守成(继承和保持前人已有的成就和业绩);守阙(承继皇位);守真(保持真元;保持本性)。

(8)看守,看管。如:守钱虏(守财奴;财多而吝啬者);守喜婆(接生婆)。

(9)保卫。如:守境(守卫边境);守舍(看守门户)。

(10)掌管。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商君书》

(11)依靠;依傍。如:守亲(指新婚夫妇婚后一个月须在新房里,时常厮守)。

(12)请求。数守大将军光,为丁外人求侯。——《汉书》

(13)守侯;守护。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4)做郡的知州。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自化:自然就化;自然治化;自然大化;自然感化顺服;自然化育,自由化育。

就化:向化,归顺。向化:归服;归化,顺服。归顺:服从。治化:治理国家、教化人民。大化:谓化育万物;指宇宙,大自然;广远深入的教化。

1)自:自由,自在,自然。

自然:道;自然界;从道而自由发展;表示理所当然。从道:顺从大道,依从正道。

自在:安闲自得,身心舒畅;自由;自然。

自由:(1)法律名词。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如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之类均属之。自由指由宪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权,能够确保人民免于遭受专制政权的奴役、监禁或控制,或是确保人民能获得解放。按规律办事意义下的自由,自律意义下的自由。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康德在此意义上使用自由一词。自由是人在自己所拥有的领域自主追求自己设定目标的权利。(2)哲学名词。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哲学上所谓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现实世界的改造。

2)化:(1)(古字为“匕”。会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

(2)教化。化,教行也。——《说文》。例如:化声(因推行教化而有声誉);化行(教化播扬于某地);化诲(开导教诲);化雨(比喻善于施教,犹如雨水滋润植物一样);化作(化育生成);化物(化育外物);化胎(化育成胎);化气(化育之气);化光(德化光大);化向(受德化而归顺);化流(德化传布)。

(3)感化;转变人心。例如:化俗(化民成俗,改善习俗);化物(感化外物);化服(感化顺服);化盗(感化盗贼使为良民)。

化是道家重要的哲学思想,《黄帝内经》中关于“生、化、极、变”的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是这样论述的“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素问天元纪大论》),“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素问六微旨大论》)。依据文言文格式,“从”、“由”解释为“从……而来”,“由……而来”。整个句子可译为物之生从化而来,物之极由变而来,即新事物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化”的过程;而旧事物由小到壮发展到盛极的过程,也就是“变”的过程。王冰说:“其微也,为物之化;其甚也,为物之变。”(《素问六微旨大论》注);张载也说:“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化而载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正蒙神化》);见李中梓《内经知要》记载:“经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李中梓引用朱熹的话,阐发变与化的关系,可见变是渐变、量变的意思,化是渐变已经完成了,即质变。关于“变”、“化”二字在《辞源》“变化”条出现:“疏: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即事物渐渐地发展过程,叫做变;事物从有到无,突然发生,叫做化。可见变属量变,化属质变。至于词条坐化、腐化、融化、化生、转化、气化等都属质变的范畴。《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版,吴敦序主编)及《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版,孙广仁主编)对“生、化、极、变”的解释是:“物生谓之化”,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的发展阶段;“物极谓之变”,是指事物发展到极点,由盛到衰,向它反面转化的阶段。

③妄作:不知常之为,不知常之行为,不守法之为,不守法之行为,不合法之为,不合法之行为,不合于道之为,不合道之行为;不遵循法则(规律)之为,违背法则(规律)之为,违法行为;罪行,犯罪行为,犯罪的行为;妄为,妄作非为,胡作非为,外非作歹,妄作胡为。妄:罪;不知常,不奉道,不循理,不守法,违法,违背法则,违背规律。妄为:妄作,胡作非为,违法行为,违背法则之行为,罪行,凶。妄作胡为:不顾法纪或舆论,毫无顾忌的做坏事。胡作非为:不顾法纪或舆论,任意干坏事,毫无顾忌的做坏事。非为:指违法或违反道德的坏事、坏行为;不顾法纪,不讲道理,毫无顾忌的做坏事。妄作胡为、胡作非为、为非作歹是近义词。

④镇:(1)压制;抑止。

《楚辞·九章·抽思》: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王逸注:镇,止也。

(2)威服;压服。

《史记·淮阴侯列传》: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3)安抚;安定。

《后汉书·皇甫规传》:遣匈奴以宫姬,镇乌孙以公主。

苏轼《论擒获鬼章称贺太速札子》:臣愿朝廷镇之以静,示之以不可测。

(4)镇静。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止息,抑制;使镇静;持重,沉静;安静,平静;安定。

(5)镇守。诸葛亮《弹李平表》: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

(6)引申为统辖管理。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韦令公皋》:﹝女巫﹞曰:“此人极贵,位过丞相远矣。其禄将发,不久亦镇此,宜殊待之。”

(7)整。整:(会意兼形声。从攴(pū)从束从正,正亦声。攴是敲打,束是约束,使之归于正。合起来表示整齐。本义:整齐);端正,端庄;整理,整治;修补,修理。

整齐:有秩序,有条理;整治;使有条理;使齐一;端正;齐全。

整治:整顿,治理;为了管束、惩罚、打击等,使吃苦头;进行某项工作,搞,做。

治理:管理,统治;得到管理、统治;理政的成绩;治理政务的道理;处理;整修。

⑤无名之朴:道,大道。朴:本质;性质。本质、法则、规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⑥不妄:知常;知法,得法,由法,以法,奉法,守法,适法,从法,是法,惟法,依法,因法,遵法,循法,顺法,合法。

⑦静:镇静,清静;归根,复命;法则,规律。清静:不烦扰,指为政清简,无为而治;指心性纯正恬静;安静,安宁;犹和谐,太平。归根:返本归元,返本归元;皈依大道。复命:履行使命,实践使命;履行法则,履行规律。规律是就事物的运动运动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法则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客观性规律:它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起着作用。这个世界任何物质都受规律约束,彼此对立又互相联系统一。

⑧正:(1)从一从止。止于一为正,守一而止。一者,道也。(古文“正”从一、足。足者亦止也。守一以止也。)

(2)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一,从止。“一”意为“一天下”、“天下定于一”、“天下一统”。“止”意为“止步”。“一”与“止”联合起来表示“征战止步于天下一统之时”。本义:为统一天下而战。引申义:天下统一。再引申义:基准,目标,标准,榜样;国家标准,天下统一的技术标准。

(3)(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4)道理,规律。尽璇机之正。——《后汉书·张衡传》

(5)通“政”,政治,政事。

古者文武为正均分。——《墨子·兼爱下》

虽天子三公问正。——《荀子·大略》

(6)治理。

《周易·蹇卦》:“当位贞吉,以正邦也。”

《商君书·农战》:“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

(7)统治。《墨子·节用中》:“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

(8)道统,大统,大一统;道理,大理;道治,大治。道治:大治;依道统治,依道治理;以道家之教义治理国家。大治:道治;谓政治修明,局势安定;指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9)合乎法度、规律或常情。刘向《列女传·齐伤槐女》:“刑杀不正,贼民之深者也。”

(10)辨别是非,判定正误。

刘劭《人物志·材理》:“夫辩有理胜,有辞胜,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

(11)决定,考定。以土圭正日景。——张昭远《旧唐书》

(12)通“整”;使正,整理,整齐,端正。

整:(会意兼形声。从攴(pū)从束从正,正亦声。攴是敲打,束是约束,使之归于正。合起来表示整齐。本义:整齐);端正,端庄;整理,整治;修补,修理。

整齐:有秩序,有条理;整治;使有条理;使齐一;端正;齐全。

例如:正家(治家,齐家,端正家风,整治家风,整齐家风,使家庭关系正常有序);正襟(端正衣襟);正德(端正自己的德行);正己(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

(13)整治。如:正世(治世);正治(治理;整治)。

(14)纠正,改正,匡正;将有偏差、谬误的事物改正过来。

例如:正历(改订历法);正订(订正;改正著作中的谬误);正俗(匡正风俗);正曲(矫正枉曲);正主(匡正君主)。

(15)君长;官长。《吕氏春秋·君守》:“天之大静,既静而又宁,可以为天下正。”

(16)不偏斜,匀称适当,平正,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与“偏、歪、斜”相对)。

《尚书·说命上》:“惟木从绳则正。”

(17)使端正。例如: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恭敬严肃或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18)正直;公正坦率。例如:正直(公正坦率);公正(公平正直,没有偏私)。

(19)正当;合适。

虽成败事异,而同居正号者,竝列于篇。——《后汉书·皇后纪序》

又如:正号(正当的名号);正用情借(正为有正当用途托情借债)。

(20)止,制止。《诗经·邶风·终风序》:“见侮慢而不能正也。”

(21)正治。正治释义为:治理;整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此皆属正治之法。大凡病情发展较为正常病势较轻,症状亦较单纯的,多适用于本法,如风寒外感病人,用辛温解表法即属正治,胃寒而痛者,用温胃散寒法,亦是正治法。

(22)正,会意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从止从囗;“止”是“趾”的本字,是人的脚形,又可作为意符,以表动作;“囗”则像城池;止、囗合起来会征伐城邑之意。所以,“正”字的本义是攻打、征伐、征战、征服的意思。如《诗经商颂玄鸟》:“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正域彼四方”就是征伐四方的意思。又因为人们直奔目标而去,所以“正”字后来又作正中、正直来解释。由于后来“正”字多用来表示正中、正直等意思,人们就另造一个“征”字来表达征服、征伐、征战。正是“征”的古字。征伐的目的就是有所平定、有所纠正,因而引申出平定、匡正义,由平定引申出决定、考定、勘定等义。由匡正引申出使端正义,进一步引申为治理义,进行治理的人亦称为“正”,进一步引申为准则、法则义。由官长之“正”,引申为正、副之“正”。

《说文解字》对“正”字的解释是“正,是也。从止,一以止。”许慎认为“正”就是纠正,使恰当。字形采用“止”作字根,指事符号“一”表示阻止错误。许慎的解释已经是“正”字的后起义,“一以止”的说法是单纯根据小篆字形而来。《说文》训“正,是也”,乃引申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