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当代人物志学习中国画ldquo

文/冯海涛图/潘天寿

中国画的传承久远,每个时代都有名家出现。而时代间的名家,都会有自己的绘画观点,以及笔墨语言。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历代先贤、名家之时,发现大多数为品行高洁之人士。所以,又有画面格调是由品行而定之说。故而,在早期中国画的师承关系中,师之言:学习中国画“修心养德”为其第一;“师造化“为其第二;技法的练习次之。反观,现在的中国画传承与学习,“修心养德”已经无人谈起,就不用讲去做了!“师造化”倒是常被人提及于口,可是践行中就非是那回事了。把古人“师造化”之意,曲解到了极致,以为拿着画笔对着自然描摹就是“师造化”。也不知这属于可笑,还是可悲。不过这个时代却有一个现象是异常鼎盛的,就是技法的练习。

潘天寿作品

现在学习中国画,就是技法练习的时代,不仅把古人画中国画的技法学习和发扬,关键还出现了各类“技法”,有的为了技法的表现,借用科学手段添加一些化学材料;有的就更直接,不以中国画的法度画画,而是直接西画的方式。他们还给自己冠以名号!什么第一人,什么填补了中国画创作的空白等。这种本末倒置,丧失中国画灵魂的学习和创作,导致了中国画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更是有人言中国画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

潘天寿作品

中国画的悲哀现状是自清末开始,是那些所谓的新学之人,在接触西方绘画后,那种“山猫进城”的心态。导致大肆宣扬中国画如果不变革,中国画就会成为历史。并且当时的许多所谓的名士。也写了许多这类的文章。但是,这些所谓新学人士,却忘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画是一直在随着社会的脚步在进步中的,中国画的灵魂是我们的文化,而不是那种西方强调的造型、结构与技法。中国画的创作方向和表现的思想是“修心养德”而来的品格;是“师造化”而得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其次才是中国画所独有的技法关系“笔墨”。

潘天寿作品

中国画如果想回到鼎盛时期,最主要的不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技法高度,而是重新“修心养德”和对“师造化”的真正理解。即使是技法的练习也要自“师古人”开始,不要凭空捏造。

发现与推荐是《书画当代人物志》一直在做的。但是因为人力原因,有许多优秀的书画家没有被发现,所以,自己觉得自己够优秀的可以联系《书画当代人物志》。寻求书画家合作的文化公司等,也可以联系我们。联系

了解元宇宙,了解nft,扫上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