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写,陈云批示要把林彪和四野干

图丨陈云出席会议

前言

年陈云接见负责《辽沈决战》编审工作的萧华,谈及林彪问题时,陈云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辽沈决战》如何去写

年辽沈战役爆发,我方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成功歼灭国军47.2万余人。

这一场战役过后,我方跟国民党的正负位置发生调转,我军总兵力上升为万,国军总兵力下降为万人。

正是如此,毛主席才会信心十足地说道:“这样一来,我们原先预计的战争进程,将会大大缩短。”

正是因为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为此拍摄或者编撰相关的文艺作品,也成为不少人心中的想法。

不仅可以纪念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而且还可以教育新一代年轻人,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

图丨辽沈战役纪念馆

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年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便搜集有关辽沈战役的回忆文章,集汇成册,并起名叫做《辽沈决战》。

陈云同志作为原先东北局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为此《辽沈决战》编写人员,便邀请陈老为这本书题写书名,然后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为当初辽沈战役的参与者,陈云对于这段历史记忆很深刻,在提完书名后,便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

最初版的《辽沈决战》,文章作者都是各部队的指挥员,内容大多以回忆为主,而且都曾在报纸上发表过。

我们都知道回忆文章,相当于口述史实,最大的问题便是准确性。出于对这段历史的关心和负责,为此陈云便认为这本书有必要重新编辑。

为此便跟身边的秘书,聊了聊辽沈战役胜利的原因、以及如何编好这本书的问题等。

根据时任陈云秘书朱佳木同志的回忆,“事后,我将陈老的谈话整理成文字,送给其审阅,他看后便又提出新的意见,就这样边写边修改,总共经过8次修改,才形成对《辽沈决战》这本书的编写意见。”

图丨年轻时的陈云

为能够将此书编好,在陈云的提议下还邀请了几位当年在东北工作的老同志。例如韩先楚、刘震等人,负责主持编纂工作。

同时将这本书的编写工作,列入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的一个项目。书编写完成后,送交中央军委及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把关。

对于这本书的编纂时间,陈云认为:“关于本书的编纂时间,有可能需要一至两年,甚至更多。但只要我们能将这段历史客观、准确地描述下来,那么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

与此同时,陈云同志还认为,编写这样一本书不仅应该让大家知道,这次战役获胜的过程,而且还应该深刻地讲解,这次战役获得胜利的原因所在。

辽沈战役能够取得胜利,绝不只是和战役的参与者、指挥者有关,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

按照陈云同志的看法,其它原因为:

第一,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打败了日本关东军。这就为大部队能够在国民党前线迅速进入这个地区,为改善部队的装备,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第二,全国各地根据地的支持;第三,动用了正规部队进行剿匪;第四,进行了土地改革,使得我方能够在东北扎根,队伍拥有充足的兵源、粮草;第五,建立了东北革命根据地,使得我方拥有强大的后方;第六,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党中央、毛主席为东北局制定了完全正确的工作方针。

在陈云看来,“只有这样全面地去分析辽沈战役,才符合历史唯物论!”

图丨右二陈云

年8月13日,陈云召集黄克诚、韩先楚等人加上辽沈战役纪念馆有关人员,在中南海召开关于《辽沈决战》一书编写问题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成立了《辽沈决战》编审小组,由韩先楚、张秀山、刘震等人负责编辑工作。

那么如何编写《辽沈决战》这本书?按照陈云同志的意见,要坚持历史唯物论,并且需要添加一些重要的历史文件、电报等。

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编写《辽沈决战》这本书时,编写组第一个遇到的难题,便是如何评价苏联和林彪在这场战争中起到的作用。

由于我国跟苏联关系,在60年代出现恶化,一直尚未恢复。为此在那个年代,想要客观地评价苏联,是非常困难的。

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员,是辽沈战役绝对绕不开的人物。但由于后来一些事情发生,对林彪的历史贡献,大家基本上忌讳如深。

如果对于这些史实,不能进行客观描述,那么《辽沈决战》编写出来,内容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图丨陈云思考

陈云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意见为不能回避,尽管这两个问题在《辽沈决战》编写中很是敏感。但编写史实最关键的就是实事求是,不然日后这段历史将说不清。

关于林彪的问题,不仅是在编写《辽沈决战》这本书时出现。在那个年代,一旦涉及林彪,大家都不敢轻易论断。

比如说当初在拍摄电影《大决战》系列,林彪作为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主要指挥员之一。他在戏份中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但当时便有人主张,在影片中不要写林彪,或者说淡化他的形象,甚至更有人建议将他写成反面人物。

当时杨尚昆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便非常恼火:“剧中要有林彪,如果没有林彪,那么东北战场的仗谁打的?而且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他后来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功绩。”

对于林彪的问题,杨尚昆主张客观公正地对待。由于他的表态,才使得这部电影能够真实地反映林总。

正是基于实事求是的立场,才使得电影《大决战》系列非常地经典。邓小平在看过影片后,曾这样评价“这部影片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上一回。”

图丨陈云陪同苏联外宾

陈云同志对于苏联在解放战争的作用,曾于年谈起过“如果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没有将关东军给打垮,那么抗日战争的胜利起码要推迟好几年。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我们要按照事情本来面貌写上去,要通过对这些历史问题的论断,再一次说明共产党人的公正。”

年9月,萧华前来看望陈云同志,两人在聊天时,便谈到有关林彪和苏联的问题。

关于在《辽沈决战》这本书中,如何书写苏联红军时,陈云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如果没有苏联红军的帮助,我们在东北不可能发展那么快。尽管当时苏联受中苏协议约束,要将大城市和铁路干线移交国民党,但苏联方面还是在暗地里帮助我们,这一点我们是不能忘的。”陈云如此说道!

同年12月,陈云在接见苏联官员时,也曾谈起苏联援助的事情。他说:“不管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发展时期,苏联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没法忘记,也不会忘记。”

至于说关于林彪的问题,陈云讲述得很清楚:“四野是四野,林彪是林彪。”

图丨林彪召开会议

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员,在解放战争中是有贡献的,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在《辽沈决战》编写中,我们要吸收四野纵队的一二篇文章,除了犯下很多罪过的人。

至于说其他四野将领,不能因为他们过去是林彪的部下,就让别人一辈子抬不起头来。为此陈云便说道:“要把林彪和四野干部加以区别。之前有一段时期,林彪的老部下很神气,现在又有些低调了。这本书附的党政军干部,也要将他们给写上,说明他们对东北解放的贡献的。”

陈云一直认为,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为此他便主张对犯错误的同志,我们要正面地、坦诚地去批评,不能进行打击。

在陈云的一生当中,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去做的。

再谈到,林彪统帅部队在东北作战时。陈云同志认为,林彪既有决策正确的时候,也有决策失误时,关于这点我们也应当客观地去看待。

陈云曾言“当初在决战前夕,林彪说南下粮食有困难,这是不对的,因为当时我管粮食,我很清楚。”但对于林彪的军事贡献,陈云是持肯定态度的。

图丨林彪和部下

当时党内除去陈云同志外,还有不少老同志都对林彪在东北解放战争一事上,都认可他的贡献,例如黄克诚。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编纂《中华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其中便涉及到林彪。编写组在将有关林彪元帅的条目写成初稿后,便送到黄克诚等几位老同志手中征求意见。

不久后,黄克诚便邀请编写人员前来,谈谈编写林彪题目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对于编写组的难处,黄克诚也是清楚的,为此他便说道:

“我知道写这个条目有很多难处,写轻了不行,写重了也不行,是件很费力的事情。关于林彪的历史如何评价,之前没有说过,最近陈云同志在编写《辽沈战役》这本书时提到这个问题,这个材料我想你们是看到了。”

在经过一个小时的谈话后,黄克诚语重心长地对编写人员说道:“总的来说,我的意见就是写林彪的历史,好的坏的都要写,不要只写一面。在我党几十年的历史上,没有谁是一直都是正确的,总是会犯错误,哪怕连我自己都不例外。”

图丨黄克诚大将

自此,在经过陈云、杨尚昆、黄克诚等人的反映,林彪在东北战场是有功的,遂成定论。

编写组在解决苏联和林彪的问题后,内容编写起来也顺畅很多。

然而没过多久,便又遇到一个新问题,即如何看待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局内部在工作方针上的争论。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敏感问题,编写组不知如何是好。

这一个问题的焦点,便是在编写《辽沈决战》中,是否要收录《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综述》,以及这一综述中要不要引用年东北局决议。

这个东北局决议,主要讲述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的经验总结,其中提到了东北初期领导中的一些争论问题和意见分歧。

编写组对于这个问题,存在两种看法。一种是否认分歧,另一种是承认分歧,坚持年东北局所做的决议。

针对上述两种意见,陈云要求全面地看待这一问题,他的意见为:

一方面承认东北局内部在解放战争初期工作方针上有意见分歧。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年决议的局限性。为此这个决议作为历史文件是可以收录到《辽沈决战》中,但《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综述》中,只需引用“七七”决议就可以。

图丨《辽沈决战》

不过遗憾的是,根据有关方面意见,综述并未编入《辽沈决战》这本书中。陈云对于组织上的决定表示服从,但是他保留了自己的想法,即《辽沈决战》一书要有一篇综述的意见。

正是在陈云和编审小组的合作下,年10月《辽沈决战》顺利出版。这本书总计字数为万字,书中收录不少中央、东北局的重要文献、电报外,还有60多位高级将领的回忆文章。

为能够更加公正地看待这段历史,这本书籍中还收录不少国民党高级将领,对于这段历史的纪实性文章。

不唯上,只唯实

陈云同志在对待历史问题时,始终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态度。毛主席曾这样评价他:“这个人很有本事,很能干,他说话都有针对性的,能解决问题。”

陈云同志不仅是在对待林彪问题上,在面对西路军史实问题时,也是本着公正客观的态度。

陈云当年是被派往新疆迎接西路军的主要负责人,对于这段历史他非常熟悉。

图丨陈云和李先念考察工厂

年11月22日,陈云便同李先念进行谈话:“西路军的史实不能回避,西路军过河是执行党中央的宁夏战役而决定的,不能说是张国焘分裂路线的产物。”

对于这段历史,陈云多次跟身边的人谈起。年2月27日,陈云便再一次跟李先念进行交谈:“如今我已经77岁了,西路军问题是一件和自己有关的事情,要把这件事搞清楚。”

事后,陈云便向李先念提出建议,希望他能够准备一份关于西路军问题的材料。

李先念尽管参与到西路军征途中,但并不在总指挥部,为此对于中央和西路军的电报交流情况并不清楚。

为此他便利用一年的时间,前往中央档案馆查阅资料,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

正是如此,李先念便于年2月写出《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这篇文章在写出后,李先念便送陈云进行审阅。

陈云在审阅后,便复信道:

先念同志,你写的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和所有附件,我已经阅读两遍。这些附件都是党内历史电报,我赞同将此件存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党的中央档案馆。先请小平同志阅后再交中央常委一阅。

图丨陈云和邓小平、李先念

年3月22日在经过邓小平阅后批示,赞同陈云的意见,此后李先念的“说明”,又经过中央常委的圈阅同意。

自此西路军的史实得到澄清,恢复了历史真正的面目。陈云同志,为西路军澄清史实,也作出巨大的贡献。

当初不少西路军在失败后,不少士兵都散落在西北地区。可是由于这段历史,导致他们始终无法享受到老红军的待遇。

年秋中顾委委员伍修权等人,前往青海等地进行考察时,会见了一些西路军散失人员。对于他们的情况进行了解,在回到北京后,便写出调查报告向中央反映。

随着西路军史实的明确,这些为革命奉献的老兵也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就这样,关于西路军的问题,全部都得到解决,一桩历史公案,在中央算是了结了。

陈云为国家作出很大的贡献,却在平时的生活中异常低调。他曾多次向工作人员强调,对自己是不能宣传的。

图丨陈云看文件

“不能所有人都留名青史,我就做那个不留名的”。陈云解释说道。当初有一部关于他的电视剧《陈云出川》在央视进行播放,这部戏经秘书和陈云家属商量,同意拍摄,但并未请示陈云。

陈云在得知后,便立刻给中央写信,要求将这部电视剧给停掉。央视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便执行了中途停播的决定。

陈云一生当中,从来都不突出自己的成绩,反对宣传个人。在他看来,功劳是属于党和人民的,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居功自傲,要将自己摆在一个合适的位置。

图丨陈云全家

对于自己的子女,陈云多次强调:“我不是功臣,你们也不是功臣子弟,要记得真正革命功臣是全国老百姓。”

年陈云逝世后,遗体按照他的遗愿捐献给了医学事业。

如今回想这段历史,陈老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1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