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敏简介
韦敏,南宁理工学院(桂林校区)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老师,出生在桂林地区师范学校,在榕湖边生活、学习、工作数十年,对榕湖情有独钟。
/文/
RONGHUMANSION
初见韦敏,第一印象便是感性,谈及与榕湖的故事,三言两语便情不自禁哽咽。或许在别人眼里,榕湖有无数个头衔,但在韦敏眼里,榕湖就是家的代名词。
图
实拍
60年不曾离开,一生无法割舍,在这里,韦敏度过了人生所有重要的阶段。以后一直住在榕湖边,在榕湖边安家也成了韦敏晚年的目标和追求。
谈及对以后榕湖生活的向往和规划,韦敏的欣喜溢于言表,因为在桂林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这种不可替代的落叶归根「情怀」,终于找到了落点。
在榕湖畔的朗朗书声中长大
韦敏对榕湖的感情很深。
自小在榕湖边长大的她,总说自己是听着读书声长大的。“我们最早听到的英语就是LongLiveChairmanMao。”韦敏说。
韦敏的父亲是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医,儿时的她随父母住在学校分配的教职工宿舍区里,玩的要好的伙伴,也是学校教职工的子女。那时父母工作都很忙,学校和榕湖边就成了她们撒欢和探索的天地。
图
实拍(韦敏供图)
“70年代学生课外作业是很少的。”韦敏说。课余时,她常和朋友在操场上玩耍,砸沙包、跳房、跳立、跳皮筋、抖棒、丢乒乓球立军旗......那个年代流行的小游戏,韦敏都和朋友们玩了个遍。“当时学校里还有矮矮的平房,正好适合捉迷藏。我们还比赛数过榕湖边的铁狮子”,说起儿时的游戏时光,韦敏脸上满是回忆。那时的她,经常头上扎着蝴蝶结,身上穿着花裙子,和小伙伴们手拿红色语录学习“老三篇”,在学校的各个角落里,留下快乐的身影。
图
实拍(韦敏供图)
“售楼部原来是学校的教学用地,老教学楼就在那边,还有一块桂林师范学校革命纪念碑在这里.”和我们说起这里旧时的模样,韦敏滔滔不绝,在老教学楼拆除前,她甚至还特意抽空回到曾经与父亲合影的楼下,拍照留念。
图
实拍(韦敏供图)
因为无论是旧校区,还是榕湖边,都是韦敏少年时期的乐园。这里的每个地方,都有她童年难以割舍的美好回忆。
亦师亦友的古榕树
“去榕湖边玩”是所有榕湖圈人的常态,而“遇到什么事都会来榕湖边”则是韦敏生活的定律。因为榕湖边古南门前的古榕树,是她这一生最好的倾诉对象和学习榜样。
图
实拍(韦敏供图)
高考结束后,韦敏在当时大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下,选择就读更“吃香”的理工科,毕业时,分配到原来的桂林市二建公司工作。虽然还是青春少女的她,对“建筑”还并没有什么热情,但在当时的时代大潮中,“服从分配”是大势所趋。
当时,韦敏每天的工作是做工程预算。“当时做预算工作全靠手工操作,没有电脑,看图纸后算钢筋,都是一根一根手写算出来的,如果计算书后面算错了一根钢筋用量,前面算的工程量全部重新计算,就要推倒重来。”韦敏说。
图
实拍(韦敏供图)
事业刚起步的她,经常忙到半夜,很是辛苦,但也只能咬咬牙坚持。“我一个女孩子,大冷天还要到工地,参加基础施工或者爬到顶楼看屋面钢筋绑扎。”现在想起,韦敏仍记忆犹新。
韦敏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亲都是医务工作者,自小也是享尽父母宠爱。当时韦敏的同学大都分配到比较好的单位,唯有她分配到了工地。工作上艰苦的环境,一下子就击溃了她,想到自己的处境,韦敏忍不住回家大哭了一场。幸而有父母在榕湖边的耐心开导,也因此,韦敏和古榕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图
母亲写给韦敏的鼓励信(韦敏供图)
每每走进古榕树,她总会想起父母说的“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要像这棵榕树一样,坚韧不拔,顽强努力向上生长。”后来,每当生活中遇到困难,工作上遇到挫折,韦敏总会来看一看古榕树。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指引她破除万难的精神寄托。也正因有了这样的寄托,才有了韦敏如今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的美好人生。
韦敏六十年的人生都在围着榕湖转,她和闺蜜和同学们聚散离合时,常去榕湖畔游玩和留影,遇到困难时,也会到榕湖边散心,如果说“不曾离开”是韦敏对榕湖深厚情感的最好诠释,那么住在榕湖,是韦敏坚定而渴望的追求。
一个人
一生总有一定要得到的东西
“从生到死,我都要住在这里。”如果要问什么是最深刻的执着,大概就是韦敏对榕湖的情感。出生在榕湖边,生长、工作、结婚生子都在榕湖边,如今韦敏最想要的,就是在榕湖边有尊严的、舒心的慢慢老去。
图
实拍
自小在这里长大,榕湖畔浓厚的生活气息,早已成为韦敏人生的一部分。走在路上,就能回忆起小时候的时光。印象最深刻的周边小吃,是米粉,还有过中秋节时商店卖的月饼,出售的六分钱一个的豆蓉月饼葱花味很香;用大米换爆米花也很有趣,崇善小学边的牛肉馄饨也很好吃......在韦敏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她,常常在父母忙的时候,自己拿着各种购物票或购物本,去买猪肉、买米、买蜂窝煤,买菜、做饭,仿佛一个能干的“小大人”。
图
实拍(韦敏供图)
如今,韦敏闲暇时也常去湖畔散步,早上跳舞,晚上踩石头鼓,听听桂剧,看看风景。时光重叠,她对榕湖的情感越发深厚,不仅仅是“落叶归根”的圆满,更是在一公里的范围内,榕湖汇集了韦敏所有的生活向往。
图
实拍
“住在这里,我能感受到人格的尊重,心灵的慰藉,细节上的关怀、生活上的便捷。”韦敏说。
所以在60岁,韦敏将兴进·榕湖公馆的房子,榕湖畔的生活,作为礼物送给自己。
一座榕湖,两代人的对望
“我对榕湖的情感,是说不清,道不完的。”随着年龄增长,韦敏总是想起过去的事,也就更眷念榕湖边生活的感觉。关于为何如此坚定的回到榕湖落叶归根,韦敏说,是为了圆母亲的一个梦,也是她自己的梦。
图
实拍
韦敏的父母亲一辈子从没有住过新房,所住的旧房子冬冷夏热,韦敏经常看到母亲在校园树荫下坐到天黑以后才回家。“母亲觉得那样会凉快。”韦敏说。这位老人家,一辈子不曾离开过榕湖,也不愿与儿女同住再添麻烦,因为母亲,韦敏也与榕湖的牵绊越结越深。
图
韦敏与母亲合影(韦敏供图)
“以前母亲住的都是稍显破旧的房子,我当时就想有机会一定要让母亲住上新房子。”如今,虽然亲人已故,但榕湖于韦敏来说,早已成为另一种寄托。后来韦敏买下兴进·榕湖公馆的房子,与母亲的老宿舍就在同一条马路上,两三百米的距离,同样的风景,同一个榕湖,两代人的生活将开始新的延续。
图
实拍
能装下每个人的理想生活,安放所有情感的地方,才能称之为“家”。同样是城芯,相比于一线都市里纸醉金迷的生活,榕湖以简单的方式,成就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丰富。
它寄托无数桂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回忆,也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当落叶归根的故事结束,新一代的生活开始,越来越多的人,会在这片文化浓厚之地,找到人生真正的归处与寄托。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