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著名吃货罗友,擅长蹭吃蹭喝,却为官清

吃货,原指光吃不干活的懒人。现如今,这个贬义词逐渐演化成略带褒义色彩,甚至隐隐有些撒娇卖萌的意味,专指爱吃、能吃会吃的人。

魏晋时期,有位著名吃货叫罗友,此人以好吃、能吃、会吃闻名于世。罗友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经常吃了上顿愁下顿,因此吃饱吃好,就成了罗友一辈子最大的孜孜追求。

据《世说新语》“任诞篇”记载,当时大户人家经常会在祠堂摆祭品祭祀祖先,祭祖仪式结束后,会把祭品分发给众人。罗友最擅长钻这个漏子,有一次提前打听到有人准备祭祖,就赶过去等着打秋风。因为罗友去得太早,祠堂还没开门,他就守在祠堂门口耐心地等。主人家出来迎神时看到他,就问:“这大清早的你候在这儿干吗?”罗友大方地回道:“喔,我听说你家祭祀,就想来讨点吃的,打打牙祭。”说完就往门后一站,不急不躁地等祭祀结束。祭祀礼毕,罗友就不客气了,上去就甩开腮帮子狂吃一气,吃饱饭菜一抹嘴,拍拍屁股就走人了。碰上十里八乡有办红白喜事的,罗友更是从无遗漏,主动自发地积极出席。当然了,他都是白吃白喝。

枭雄桓温担任荆州刺史时,罗友在他手下做事。尽管有了固定工资拿,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罗友依然不改本色,逮着谁就在谁家蹭吃蹭喝,鲍鱼燕窝当然更好,馒头咸菜也不嫌弃,一点几都不挑三拣四,更不嫌贫爱富,只求填饱肚子就满足了。

对于这点,桓温看不过眼,就训他说:“你个没出息的东西,就知道整天到处骗吃骗喝,丟不丟人!你说说,想吃白食为啥不来找我?”罗友还挺有性格,说:“嗯哼,找你蹭饭吃?那还不得吃了今天愁明天。”桓温大笑,也不计较他的冒犯。

“任诞篇”还介绍了罗友关于吃的一项“壮举”。车骑将军王洽要出行,桓温为他组织送别饭局。按照罗友的官职级别,本来没资格参加此类饭局,但罗友不请自来,说是有要事要向桓温汇报。桓温就让人给他安排座位,边吃边聊。酒桌上,吃货的表现是最抢眼的,就看罗友一屁股坐下后,两耳不闻身边事,旁若无人地挥箸如飞风卷残云般大享饕餮盛宴。酒足饭饱后,罗友准备闪人。桓温一眼瞧见了,就招呼他:“哎,哎,罗从事,留步,留步。”罗友一个停住脚步,回过头一脸迷惑地问:“嘛事儿?”桓温一脸郁闷地说:“刚才不是你火急火燎地说找我汇报事情吗?怎么事情还没说,你就要走人了?”

饭局上提前退场,还被领导逮个正着,按说也够尴尬的了,但吃货的世界,远不是我辈普通人所能够理解的。就看罗友脸不红心不跳,摩挲摩挲撑得滚圆的肚子,冲着桓温微微一拱手,很老实地说:“哦!我没啥事要回报的。就是听说白羊肉味美无比,但我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没有吃过。这不,听说领导给王将军设宴饯行,菜品安排有传说中的白羊肉,我就冒昧请求前来了。现在我已经吃饱了,就不耽误你们聊天啦。我先告辞,各位慢用。”说完,捧着肚子就溜溜达达地走了。

后来,罗友被任命为广州刺史。临行前,桓温的弟弟桓豁请他吃饭,并约好一众同事为他饯行。结果,令人意外的是,大吃货罗友居然推掉了,还说:“非常抱歉哦!豁哥,我已经跟朋友约好共进晚餐了,不如咱们抽空改日再聚。”

桓豁不信,骗鬼呢吧!就派人偷偷跟着他,发现他居然去了桓豁手下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吏家里,两个人就着粗茶淡饭,吃喝说笑,欢乐无限。对于罗友这种宁跟下属吃饭也不赴自己饭局的表现,桓豁表示极为费解,一肚子问号得不到解答。

其实,罗友的想法很单纯,对他来说,吃饭重在内容而非形式,重要的是吃得开心欢乐,至于跟谁吃,是名流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并不是那么重要。

罗友为官清廉,不愿利用职权捞取外快,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清贫。有一天,罗友突然神秘地对他儿子说:“你爹我也是个有钱人哦,我有可供五百人吃饭的餐具。”他儿子吓了一跳,他向来清白,怎么突然有这种用品。于是全家总动员,将家里翻了个底朝天,终于在床下发现了罗友所说的财产两百五十套乌檬(一种便宜的黑色食盒,一套可供两人分食)。

魏晋时期,名人雅士灿若晨星,可是够资格入围《世说新语》得以扬名后世的并不算多。作为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罗友竟以“吃”而占据“任诞篇”的两个词条,也算为吃货大大长脸了。

小编认为:这正是,自古民以食为天,魏晋罗友有口福,食遍千家万户饭,美食界中属翘楚。在此献丑,请君雅正。亲爱的朋友,对于这一件事,你们有什么看法和想法,欢迎留言吐槽交流,想看更多历史知识,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