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公吐哺一个有温度的历史故事

原文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人物简介

继续解读《世说新语》,今天讲德行第一的第二十四篇,“郗公吐哺”或者叫“郗公含饭”的故事。有的同学可能对《三国演义》里曹操横槊赋诗时说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有印象,或者听过周公“握发吐哺”的典故,知道周公是个工作狂,是孔子最推崇的圣人。那这郗公是谁呢?他也配吐哺?

这个郗公,指的是郗鉴。如果您没听说过,不打紧,他女婿您一定熟悉——“书圣”王羲之。王羲之是郗家的“东床快婿”,据说他的书法成就,有一部分得益于老丈人郗鉴。郗鉴,包括他女儿郗璿(王羲之老婆)都是书法家,他本人有《灾祸帖》收录于《淳化阁帖》中。

此外,他还是北府兵的实际建立者。北府兵作为东晋最强军事力量,在淝水之战以弱胜强,打败苻坚的大军,一战封神。前人多提及谢安、谢玄的功劳,认为是他们组建的北府兵,实际上北府那个地方,是郗鉴最早意识到它的军事价值,并在当地筑垒、屯耕、召集流民,逐步发展成军事重镇和动员兵基地的。

郗鉴还是个左右逢源的政治家。他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审时度势,选择正确的政治路线。宁肯在家待业,也不明珠暗投,不为那些当时看着得势,实际上很快就翻车的当权者服务。他的这种政治正确,不仅让他保住了性命,而且使他获得了极高的声望。

作为晋明帝委任的托孤大臣之一,他也能够克忠职守,在琅琊王氏和颍川庾氏,以及军头陶侃之间搞平衡,保证了东晋政权在风雨飘摇之中,没有发生更大的内乱从而提前走向败亡,堪称东晋和王导的续命人。

简单介绍完主人公,下面就开始介绍“郗公吐哺”这个有温度的历史故事,以及分析这个故事为何能入选“德行第一”,作为一千多年来,中国传统的德育教材。故事依托于原文,多少会进行点艺术加工。

郗公吐哺,一个有温度的故事

永嘉五年,公元年,匈奴建立的汉国攻陷西晋首都洛阳,掳走晋怀帝。此前,中央朝廷的高级官员也几乎都跟着王衍一起被石勒活埋在土墙之下。郗鉴作为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跟只会清谈的王衍不同,他感觉到山雨欲来的气氛,于是早早就脱离了公务员队伍,后来打得死去活来的东海王司马越和征东将军苟晞都争取过他,但被他拒绝了,他的目的地只有一个:老家山东高平。

谁知道老郗运气不好,半路上被乞活军(当时流浪的农民部队)捕获了。这支乞活军的首领叫陈午,虽说是个编制外人员,但也听过郗鉴的大名,知道这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才,便打算让郗鉴代替自己,做本支部队的老大。

郗鉴心想,老子是清白之身,是正规军,要是从了你们,岂不是逼上梁山,以后有了人生污点,还怎么继续进公务员队伍!于是就严词拒绝。陈午也不为难他,就把他当个精神领袖养着,直到有一天晚上,郗鉴借尿遁逃跑了。

好不容易回到老家的郗鉴,发现特么还不如跟着陈午混吃喝呢。原来山东最近闹旱灾,庄稼是颗粒无收。如今政府垮台,他也没有工资拿,一时之间一家人的生计便成了问题。

虽说郗氏是高平当地的世家大族,他太爷爷郗虑做过东汉献帝时的御史大夫,但如今外有战乱,内有饥荒,自己是文化人,种地的不行,打工他又不可能打工,做生意又不会,郗鉴从没想到自己居然有吃不上饭的一天。

自己没饭吃还好说,挖点野菜、捋点树叶、把树皮碾成粉,对付着也能吃一顿。但是他已故哥哥和姐姐的儿子郗迈与周翼,这时候也在老家跟着自己,这两个孩子才十来岁,正是长身体的年纪,吃这些东西可不行。

这时候,老家的乡亲们商量说:“以前老郗家风光的时候,可是对咱们有恩啊。如今人家家世虽然没落,但郗公这个人素来有德行,咱们不能看着这种人饿死。虽然我们也很困难,但是我们每一家,每天管郗公一顿饭,大家应该还是可以负担的吧?”这个提议通过的很顺利,并在当天就开始施行。

郗鉴不是那种假模假式的人,现在眼看要饿死了,再客气的话,万一人家当真了把话收回去咋办,于是就带着侄子和外甥一起去乡亲家蹭饭。今天负责招待他的是史万福家,老史头没想到郗鉴带了俩保镖来,刚客气了一句:“郗公,您先用餐,我们下等人,没资格跟您同榻共食。”结果话音未落,就看到大米盆在地上转圈,里面一粒米都没有了,连饭勺都被人啃掉一块儿。

第二天负责招待的是马东家,老马昨天听了老史的描述,今天把盛米的瓦罐底儿都刮破了,多做了半盆米,结果嘴贱说了句客套话,一家人也只能饿肚子了。

乡亲们不乐意了,聚到一块儿商量:“这郗公吧,咱们应该救济。但是他带那俩孩子也太能吃了。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俩货是要把咱们吃死。咱们别为了救郗公,把自己一家老小都搭上。”乡亲们又达成了一致,推选了个能说会道的赵罗子去给郗鉴说明情况。

赵罗子当晚找到郗鉴,皱着眉说:“郗公,我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郗鉴说:“呃~,你在此但讲无妨,仆先出去消消食。”赵罗子心说你消个锤子,一把拉住郗鉴的袖子,眼泪滴答滴答的滑落:“郗公,地主家也没有余量啦!我们是因为您贤明,所以几家联合起来轮流奉养您,其实我们各家也是揭不开锅啦,只够让您每日能对付一顿,实在是没有余力兼顾您那侄儿和外甥,希望您能理解。”

郗鉴叹口气道:“好的,好的,我知道,我知道,你们也不容易,多谢。”于是第二天,郗鉴很有骨气的没有再去吃这百家饭?没有,他不是那种酸酸儒。郗鉴到了老乡家,自己随便吃几口,便把剩下的饭菜都含在自己的两颊之中,像一只松鼠那样,鼓着腮帮子就回去了。

到家之后,见到自己的侄子和外甥,他招招手,叫这俩小子过来,然后把腮帮子里的饭给吐到盘子里,让这俩小子吃,还说道:“好孩子,饭尚温,赶紧吃。我这一路上连一句话都不敢说,就是怕漏了气,不保温了。”

看着狼吞虎咽的两个小家伙吃着热腾腾的饭菜,郗鉴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不错,他是刻意在大笑,希望能锻炼脸部肌肉,让它们更有弹性,以期容纳更多的食物。就是因为郗鉴这样的含饭,然后回来吐哺,使得郗迈和周翼都得以存活,以后跟着郗鉴一起活着到了江南。

郗迈此后做到皇家中央警卫团的团长,周翼最高做到九卿之一的少府卿。值得一提的是,在周翼做剡县(今浙江嵊州)县令的时候,正值郗鉴去世。这个外甥立马辞职,在郗鉴的灵床前铺草席服孝,再服心孝三年,以表达对舅舅的感念和哀悼。为什么不穿孝服?因为他作为外甥,没那个资格。这个牵涉到丧礼,咱们之前讲过。

郗公吐哺的分析

首先,有人会质疑,郗鉴为啥用腮帮子带饭,打包不行吗?拜托,郗鉴是大名士,是要脸的。难道让他学当初的怀桔陆郎(见《二十四孝》中陆绩怀桔遗亲的故事),被诸葛亮这种人耻笑吗?

郗鉴用腮帮子,也是告诉主家,我就吃自己这一份,我吃饱了,吃不完的,我不舍得浪费,屯在腮帮子里存着,学老牛反刍,饿的时候再吃。这样主家不用再给他添饭,自己是用自己那一份口粮来供给侄子和外甥。

这样用一份饭,养活三个人,你说郗鉴能吃多少?大头还是给了两个孩子。何况,装到腮帮子里,属于无电保温,环保也能达标呢,在此也提醒各位家长,小朋友的脾胃虚弱,不要让他们吃凉食喝冷饮哦。

有人说,把自己嘴里的饭,吐出来给孩子们吃,多不卫生啊,容易得传染病。嗯,这是现代人太幸福了,没有经历过苦难的日子,不知道在饥饿带来的死亡恐惧面前,卫生、健康算个屁,想尽一切办法活下来才是第一要素。

我给你们讲讲更恶心的,在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里,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特殊年代的劳改犯,久受饥饿所折磨,有次和同伴一起挖出了一百多斤的洋芋,便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结果导致上吐下泻。他的一名工程师朋友,医院,途中居然在他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中,捡大点的洋芋块吃……到厕所吐,别喷到手机上!

更别提有多少像我这样的80后,在婴儿时代,都是奶奶把硬邦邦的馒头嚼成松软糯口的口粮喂我们,才让我们茁壮成长起来啊。你现在看奶奶老态龙钟,一颗牙都没有,说话还流哈喇子,你不该感到恶心,因为你们的关系,比周翼跟郗鉴要来的近,你对奶奶的感情,不该比周翼对郗鉴差!

而这一篇内容何以跻身《世说新语》的德行篇,被作为德育教材流行一千多年?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都很重要:

1、乡民敬重德高望重的郗鉴,而共同提供食饭给他,这是重贤。

2、郗鉴把自己的一份饭分成三份,大部头给了两个小孩子,这是仁慈。

3、周翼为舅舅守心丧三年,这是外甥对舅舅能做到的最高礼遇,是感恩,是孝。

尾声

郗鉴说,我这人知恩图报,哪一家帮助过我,我都记载笔记本上了。后来,郗鉴因为当初在陈午营中的经验,走上了和陈午差不多的路子,在峄山收留乡民,组建了自己的武装部队,当初救济过自己的乡亲都受到优待。郗鉴作为这支民间武装的“流民帅”,利用手底下陆陆续续聚拢的万把人,开创了人生新的辉煌,这是后话,等后续报道。

注释和翻译

注释:

饴:给……吃。

席苫(shān):坐卧于草垫子上。

心丧:古时老师去世弟子守丧,不穿孝服,只在心中悼念。后世不仅限于弟子悼念老师。

翻译:

郗鉴遭遇永嘉之乱,住在家乡,生活很贫困,常忍饥挨饿。乡里敬仰他的名望德行,商讨众人轮流供他饭吃。郗鉴经常带着哥哥的儿子郗迈和外甥周翼这两个小孩一起去吃。乡人说:“我们各家自己都穷困挨饿,只是因为您的贤德,想合伙周济您罢了,恐怕没有办法兼顾两个孩子。”之后郗鉴就单独去就餐,吃完后总是两个腮帮子含满了饭,回来后吐出给两个孩子吃。两个孩子最后都活了下来,跟着郗鉴一起过了长江。郗鉴去世的时候,周翼正担任剡县县令,立即辞职回去,在郗鉴灵床前铺上草垫子守孝,服心丧三年,以示深深的哀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