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怀祺先生照,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
人物志
从思想史的高度把握中国史学的民族特性
——吴怀祺教授访谈录
汪高鑫;周倩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吴怀祺,年生,安徽庐江县人。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历史系,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师从白寿彝先生从事中国史学史专业学习。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独撰学术著作有《宋代史学思想史》、《中国史学思想史》、《郑樵评传》、《易学与史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国史学史》(白寿彝主编)第4册、《中国文化史·宋卷》等;主编并参加撰写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6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论》;点校整理古籍有《郑樵文集(校补)·郑樵年谱稿》、《田间易学》等;发表学术文章余篇。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汪高鑫教授、周倩博士生对吴怀祺先生进行了访谈。
一、走向史学史研究之路
问: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您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深厚,这对于您走向史学研究道路一定产生了某些影响,能否请您谈谈个人的体会?
影响人的成长的因素其实有多种,家庭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不过,家学对我的治学道路也确实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我的曾外祖父马其昶通伯先生是清史馆的总纂,《清史稿》的主要编纂者,又与北师大老校长陈垣先生有深厚交往,陈智超先生编的《陈垣来往书信集》中,还收录了通伯先生与援庵先生的信函。我常想,自己走上治史的道路,与家学环境的熏染分不开。曾外祖在易学研究上著有《周易费氏学》八卷,我自己现在研究易学,也不知不觉走上这条路。我是没有可能亲见通伯曾外祖的,但近年的治学却渐渐与之“暗合”。我的舅舅马茂元先生是唐诗研究专家,在楚辞乐府研究等方面都很有造诣。茂元舅舅的文论特别重视通变,而我从事史学研究,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