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纪年第50期《从〈晋书〉看唐代的〈世说新语〉接受》读书笔记
周书纪年在第42期中对朱大渭先生的《〈晋书〉的评价与研究》一文做过读书笔记,在文中提到了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对《晋书》的批评意见。刘知几的批评意见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晋书》采用了《世说新语》的小说内容编入史书。
刘知几在《史通·采撰》中说“其所载或诙谐小辩,或神鬼怪物。其事非圣,杨雄所不观;其言乱神,宣尼所不语。皇朝新撰,多采以为书,夫以干、邓之所粪除,王、虞之所糠秕,持为逸史,用补前传,此何异魏朝之撰《皇览》,梁世之修《遍略》,务多为美,聚博为功,虽取悦小人,终见嗤于君子矣”。
与刘知几不同的是另一为史学大家宋代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在《与范内翰论修书贴》中说道“其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小说未必皆无凭”。作为中国历史上是学巨著《资治通鉴》的编撰者,司马光是一个成功的实践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成书所的参考依据除了典籍文献之外,小说、杂记也有相当大的比例。
二位史学家对小说是否能入正史的看法迥然不同,那么,《世说新语》对《晋书》的修成到底是功还是过呢?《世说新语》的内容周书纪年就不赘述了,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对魏晋风度感兴趣的朋友大都读过。《晋书》取材十分宏大,虽取臧荣绪版为蓝本,但也将前代所存的晋史几乎网罗殆尽。《世说新语》这部优秀的反映魏晋时期言行举止的小说自然也会被唐《晋书》的编辑者所注目。
《世说新语》本身的故事动人,文辞优美,史料详实。南朝刘孝标所注解的《世说新语》在唐代非常盛行,刘孝标一生历经刘宋、北魏、萧齐、萧梁四朝,极富传奇阅历的硕儒刘孝标的详实注解,为《世说新语》增加了丰富的史料价值,从这点来看《世说新语》与正史其实相去不远。唐初官修《晋书》之时,选作蓝本的臧绪荣版晋史,本身就已经选取了大量《世说新语》的内容作为依据,新版《晋书》自然因循惯例,在《世说新语》中转相引据,查缺补漏。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道:“例如《晋书》,自刘知几以下,共讥其杂采小说,体例不纯。吾侪视之,则何伤者?使各史而皆如陈寿之《三国志》,字字精严,笔笔锤炼,则苟无裴松之之注,吾侪将失去许多史料矣”。梁启超的话很明显地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小说入史,将极大地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可供查阅的史料。周书纪年认为,梁启超先生这种观点固然正确,但小说能不能入史,关键是看该小说的史料价值。《世说新语》本已近史,再加上刘孝标的注,很多内容直接入史并无不妥。但若如小说《红楼梦》,也入清史,则属滑天下之大稽了。
唐修《晋书》尽管在《世说新语》中取材颇多,但绝非到达《四库总目提要》中所说的“取刘义庆《世说新语》与刘孝标所注,一一互勘,几乎全部收入”的地步。《晋书》对与《世说新语》中共同涉及人物的言行,进行了大幅度的取舍。如在《世说新语》中记叙颇多的支遁、许询等,《晋书》并没有为他们立传。简文帝雅好清谈,《晋书》中只记载其事关国家大事的言论,而不载清谈之语,温峤同样如此。对于王祥,则略去不载《世说新语》中后母夜半杀祥的情节。这说明《晋书》对《世说新语》的选择并非来者不拒,而是取舍有度。
《晋书》对所选《世说新语》内容,大都进行了二次创作,在文字与细节上做了改动,使之更加合理,具体内容周书纪年就不一一介绍了。但有一点周书纪年要说明,那就是关于王羲之、陆机的内容,《晋书》与《世说新语》是相矛盾的,譬如《世说新语》将王羲之杀牛的故事列入《汰侈篇》,本意是对少年王羲之的大胆无礼行为进行批评,而《晋书》却反其道而行之。《晋书》从《世说新语》中撷取了这件事,但在言语之间却充满了赞美之意。文字上的改动,使得王羲之的个人品德出现了重大改变。《晋书》为何要如此呢?原因极有可能是因为李世民对王羲之的特别偏爱吧。
兰亭集序周书纪年在第42期中就提到,唐太宗亲自撰写了《晋书》中宣帝、武帝、陆机、王羲之四篇史论,后两篇是出于唐太宗自身的个人喜好而作。以唐太宗之尊,如果不是对王羲之与陆机的特别喜爱,怎么可能专门为此二人撰写论赞呢?唐太宗非常喜欢王羲之书法,并将王羲之称为“书圣”。唐太宗在论赞中认为从书法角度来看,三国时期的钟繇为“体则古而不今”,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是“疏瘦如枯树”,南朝萧子云则“无筋无骨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能称得上“尽善尽美”。皇帝如此喜欢,《晋书》的编撰者自然对王羲之进行了修改美化拔高,这种修改是因王羲之的书法受到皇帝的推崇而提高的产物,并且一直影响至今。
《晋书》对《世说新语》的采用,基本上是把《世说新语》当成史料来对待,态度与其他史料并无不同,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世说新语》史料价值的认同。《晋书》吸取《世说新语》中的语言艺术与人物形象后,加上编撰则多为“文咏之士”,使得《晋书》的可读性大大加强。出现了“自是言晋史者,皆弃旧本,竞从新撰者焉”的现象。原来的十八家晋史,在新《晋书》出现之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世说新语》对新《晋书》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术文章,史料典献,读来诘屈聱牙,颇为不易,既无娱乐文化的轻松愉快,也无历史故事的无穷韵味,更无电影视频的活色生香。但周书纪年天性如此,喜欢“干货”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讨学习。
本文参考书目为:刘强.从《晋书》看唐代的《世说新语》接受[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5(2):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