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文言《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其语言以精炼含蓄、隽永传神见长,善于以小见大,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
二、作者简介
刘义庆(一),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三、全文展示及基础考察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①内集:__________________
②儿女: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义:__________________
④俄而:__________________
⑤骤:__________________
⑥何所似:__________________
⑦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__
差:_________拟:_________
⑧未若:__________________
⑨因风:_____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
①期行:_______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中:__________________
③舍去:__________________
舍:________去:__________
④乃:__________________
⑤不:__________________
⑥家君:__________________
⑦引:__________________
⑧顾:__________________
四、思考题
★1、把大雪纷飞的情景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那个比喻更好?你有什么不同看法吗?
答:从课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更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①可以认为“柳絮因风起”的说法更好,以为内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是颗粒,缺乏美感。②也可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学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漫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贴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2、《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答:陈元方的“方正”之气表现在: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3、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认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4、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出了____一种欢快、轻松、融洽______家庭氛围?
六、课内阅读练习
(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柳絮( )差可拟( )尊君在不( )
雪骤( )太傅( )韫( )无奕女( )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3)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待君久不至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
(3)陈太丘与友期行( )
(4)去后乃至( )
(5)元方时年七岁( )
(6)元方入门不顾( )
4.仿照示例,根据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含有此加点词的成语。
例:元方入门不顾 义无反顾
(1)友人便怒________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________ 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陈太丘与友期》中对陈太丘的描写很少,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友人和元方,这是否恰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后,有一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上联,请你结合《咏雪》的有关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咏雪》,完成题目。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________
(2)俄而雪骤 ________
(3)撒盐空中差可拟 ________
(4)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1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题目。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13.翻译下列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陈太丘之友和元方各是怎样的人?从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阅读练习
(一)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孔君平②诣③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④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⑤家禽。”
(《世说新语》)
①聪惠:聪明,有智慧。惠,通“慧”。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人,官至侍中、廷尉。③诣(yì):看望。④设:摆放。⑤夫子:对长辈或年高者的敬称。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甚聪惠( )
(2)此是君家果(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结合原文内容,谈谈杨氏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古代“小神童”的故事,至少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xù nǐ fǒu zhòu fù yùn yì
2.(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3)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待君久/不至
3.(1)不久,一会儿 (2)不如,不及 (3)约定 (4)才 (5)当时 (6)回头看
4.(1)怒不可遏 (2)至死不渝 言而有信
5.(1)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2)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恰当。友人的不守信用和不知礼仪恰恰反衬出陈太丘的守信用;而对元方的描写,则侧面烘托出父亲对儿子的影响,通过儿子来写父亲的守信和知礼。
7.谢道韫咏雪形神皆备
8.(1)聚集 (2)急 (3)相比 (4)趁,乘
9.(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道韫)是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0.寒雪日 内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
11.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12.(1)舍弃 (2)离开 (3)舍弃 (4)拉,牵拉
13.(1)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2)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14.元方,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主要人物。
15.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
16.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道理:做人做事要讲诚信,要知错能改。
17.(1)很,十分 (2)这
18.(1)孔坦去看望他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坦就把他叫了出来。
(2)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19.非常聪明、有礼。可以从他机敏的应答、九岁就能帮父亲招呼客人看出。
20.示例:孔融让梨,甘罗十二岁拜相。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2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政事第三》)注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的自称。⑤师:学习。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
11.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解析D项,“不”读音应为“fǒu”。2.B 解析B项中的“欣然”古今意义相同,都是“高兴的样子”。3.C 解析C项的朗读停顿应为:左将军王凝之/妻也。4.(1)不一会儿,雪突然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大雪纷飞的样子像什么呢?”(2)友人感到惭愧,下了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家门。5.B 解析“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6.此次家庭聚会的场景 寒雪日 内 谢太傅与子侄辈 讲论文义7.谢太傅的这一“笑”,是对谢道韫才情的赞赏。之所以不说出来,大概是顾及孩子们的感受,从中也可看出谢太傅的慈爱、周到。8.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谢道韫才情的赞赏。9.我认为谢道韫的回答好。她以柳絮喻雪,既点明了雪花飘舞的情态,又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极富神韵。10.(1)称赞,赞许 (2)效法11.第一次问陈元方的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陈元方的父亲究竟谁效法谁。12.陈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表达了对袁公的尊重,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三)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尊君在不
(2)期日中
(3)后期方至
(4)请设馔以候之
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B.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C.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D.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9.读两文,在元方眼中“友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张劭眼中,范式又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②至。看书竟③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①谢公:即谢安。②淮上信:从淮水派来的送信人。③竟:终了、完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俄而雪骤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④不异于常
(2)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两处。
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4)从以上两文中可以看出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忽然间,雪下得紧了。骤:紧,急。
②句意为: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拟:相比。
③句意为: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因:趁,乘。
④句意为: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异:不同。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句意为:谢公看了之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和客人下着棋;故断句为: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內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讲论,谈论。句意为: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②句中重点词有:围棋,下围棋;俄而,一会儿;至,到。句意为:谢公与别人正在下围棋,不一会儿淮上的谢玄的书信到了。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两文内容,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白雪纷纷何所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等语句中可知,谢太傅是一个知识渊博、善于教育子女、胸怀雅量和沉得住气的人。
答案:
(1)①紧,急;②相比;③趁,乘;④不同。
(2)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3)①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②谢公与别人正在下围棋,不一会儿淮上的谢玄的书信到了。
(4)谢太傅是一个知识渊博、善于教育子女、胸怀雅量和沉得住气的人。
(五)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①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②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也,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③公乘之,驯良如故,盖④此马愿从主也。
:①尚书:职官名称,相当于今之部长。②固:坚持。③比:等到。④盖:原来是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畜一红马
②公不许
③之万怪之
④连易数人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有军人见而爱之”的“之”不同的是
(3)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4)翻译句子:
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畜养了一匹红色的马。畜:养。
②句意:许:答应。
③句意:怪:对……感到奇怪。
④句意:易:换。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言虚词做好积累,将其用法结合例句进行整理。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另外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有军人见而爱之”的“之”的用法是:代词它,指张之万之马。
A.代词它,指学过的知识。
B.代词它。指退马这件事。
C.之:结构助词。
D.之:代词他,指陈元方。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本文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是因为他没有摸熟马的脾气、习性,不能以其道策之。所以文章告诉我们:不仅要有识别人才的眼光,还要学会用人。故选:B。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遣,派。许,答应。句意:有一个军人看见了(这匹马)非常喜欢,派人前来买,张之万不答应。
②重点词:而,表承接关系。可,可以。以,凭借。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答案:
(1)①养;②答应;③对……感到奇怪;④换;
(2)C;
(3)B;
(4)①有一个军人看见了(这匹马)非常喜欢,派人前来买,张之万不答应;②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