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温度达44度,没有空调和wifi古代

导语:

摇蒲扇?井西瓜?心静自然凉?NO!古代人的消夏方式很“清凉”。

最近持续高温,不少人都在埋怨破坏了环境才要承受这“温室效应”。

其实,古代的夏天也很热,唐代诗人王维就曾写过一首《苦热行》,诗曰: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有史料还记载了清乾隆八年夏天的酷热:“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六月间,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

有专家对当时的气温进行了换算,当年的最高气温竟高达44℃!

在没有空调也没有手机和wifi的古代,人们到底是如何度过这样酷热夏天的呢?咱们来聊一聊::

1·穿·夏天穿生衣很清凉

从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古代人多穿“宽袍大袖”,还要多件套穿,他们把这种衣服称为“熟衣”。

夏天一到,这种衣服肯定是不能穿了,于是就换上适合夏天穿的“生衣”。大概是从南北朝时期,人们会在端午节这天换上“生衣”。

通常情况下,古代人在制作熟衣时,会将织线先刷上浆,然后反复捣练,然后做出致密、厚重而暖和的衣服。

制作生衣时去掉了捣练这一环节,这样的衣服经纬稀疏,特别轻薄,上面还有很多孔眼,透风和散热性能极好,款式上也特别清凉。

白居易有首诗里说这种衣服: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可见这衣服的轻薄凉快。

出门时戴上帽子,或撑把油伞,就不怕烈日当空了。

2·食·有冰箱,冷饮可以通宵卖

在剧集《延禧攻略》中,魏璎珞送给皇帝一个神秘礼物:冰鉴。

其实这种东西在周朝时就有了,因为《周礼》中有“祭祀供冰鉴”的句子。最早的冰鉴以铜器制成,体积比较大,中间瓜果、食物等,外层空间放冰块,顶端盖板上有孔散发出的冰气用于室内降温。

里面的冰则是冬天时挖下的天然冰,存放在冰窖之中待炎夏时启用。《诗经·七月》里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句子(意思是冬天凿冰块存起来)。

(冰鉴结构)

后来冰鉴的材质又改为红木等,散热更慢、存储时间更长。有些有钱人家,还会在屋子里放置冰盆、冰缸等来辅助降温。

(甄嬛传》剧照)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不少冷食,莲子粥、绿豆粥这种都是基础操作。那时还很流行“冷饮”:北宋时期民间就有用果汁、牛羊奶等加入冰块制成冷饮。

北宋风俗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类似冷饮店的招牌,当时很多“冷饮店会营业到凌晨两三点,可见其热度有多高。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还记有一种面食:“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面是也”,相传苏东坡也曾研制过一道“东坡凉粉”的美食。

其它的点心,饭食等更是不计其数。

3·住·清凉住处凉似秋天

古代的平民多住在茅草房屋或者窑洞之中,这种房子可能谈不上美观,却是冬暖夏凉的好居所,却依然能抵挡不了暑热。

所以百姓们多会在河水中洗澡乘凉,或者找个通风好的地方睡觉,自然无法和达官贵人们相比。

避暑山庄

古代的有钱人家除了会放置冰盆、冰鉴外,还会设置“手动大风扇”:

有些是“手摇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一人运之,满堂寒颤。有些时“梁上吊扇”,多为布质悬于梁上,仆人拉动连接的绳子使“扇布”摆动生风。

皇家自然更会享受,夏天一到他们便会搬至避暑山庄居住,《甄嬛传》等剧集中都有皇帝携眷去避暑的场面。

其实最巧妙的,要数唐代的“含凉殿”。

含凉殿依水而建,殿内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利用水循环法,用扇轮带风力把冷气送入大殿;再利用机械力将冷水抽至屋顶,沿屋檐流下,激起凉气、隔断暑热。

含凉殿结构

《唐语林》中曰:(玄宗)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盛夏时节坐在殿里竟然感觉冻得慌,不知道他们还记不记得夏天的滋味。

4·度夏、处处有好物

除了穿生衣、吃冷饮、住凉殿外,古代人还研发了不少“清凉好物”。

扇子:古代人称扇子为“摇友、凉友”。它的各类也很多,有折扇、团扇、雉扇、蒲扇、羽扇、娟扇等等。男士多执折扇、羽扇等,穷人家用蒲扇,而女士们则多团扇、娟扇为多。

夏天一到,几乎人人手中一把扇,扇风的同时还平添几分风雅。

(《甄嬛传》剧照)

玉枕、瓷枕、竹枕:玉石和瓷器生凉,有钱人家把它做成枕头放在颈下,清凉入眠;平民夏天则以竹枕的较多,再配以竹床、竹凳等,坐、躺都清凉。

那时还有一种能抱着睡觉的“竹夫人”,以竹篾编成一米有余的镂空长抱枕,睡觉时可以抱在怀里。

结语:

古代的夏天也一样酷热难耐,可惜那时没有空调,也没有手机和wifi,人们只能想各种办法消暑。可以说,为了能平安健康地度过炎热夏季,他们也真的是想尽了办法。

除了以上这些消暑方法,你还知道有哪种呢?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一下吧~

(本文图片皆来自百度搜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