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和人比谁更有钱,因赌气就杀掉斟酒美人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晋朝有两个有钱人经常互相怄气,一定要比一比谁更有钱,一个叫做石崇,另一个叫做王恺。石崇不仅是一个大官,还是一位文学家,按理说这样的一个有些艺术修养的人应该不屑于去攀比身外之物才对,但偏偏就是他和王恺争了个“天翻地覆”。而王恺也不是普通人,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实打实的皇亲国戚,但也和石崇较上了劲,偏得比一比谁更有钱。更好玩的是,晋武帝司马炎竟然也暗中资助他的舅舅王恺和石崇攀比。可见,这一朝君臣都没什么正形。不过王恺有皇帝在后面撑腰,自然是身家极厚,想要什么奇珍异宝直接去找晋武帝要就行了,但这个石崇竟然能和他斗得有来有回,甚至还经常占据上风。石崇是个什么人啊?石崇虽为名士,但当时的名士不一定是好人石崇的发家史很好玩,他没有靠压榨治下的百姓,而是截杀过路富商。要说奇珍异宝哪里最多?肯定不是皇宫,皇宫才多大,装不下太多的东西,真正的奇珍异宝都在广阔的江湖里,而商人最喜欢搜集这些东西。石崇作为封疆大吏,却公然在自己的领地里劫掠富商,名声虽然臭得很,但也没人能管得了他。久而久之就积累下来大量的财富,即使王恺有晋武帝给他撑腰都不见得是对手。当时二人因为炫富斗到了什么程度呢?王恺让家里的仆人在吃完饭之后,用糖水来洗锅。要知道,“糖水”这东西在古代可是奢侈品,就是上个世纪普通老百姓也不是都能吃得上糖块的,王恺竟然用它当做废水一样洗炊具,就是要彰显自己的豪奢。石崇见了自然不服,他让家里在厨房工作的仆从以后烧火不要用柴禾了,直接烧蜡烛。别说蜡烛了,就是普通人家用个煤油灯都用不起,石崇直接将其当柴烧,为的就是压过王恺一头。王恺一见,这还了得,于是在出行的时候用紫丝做成屏障来为其遮挡风尘,沿路一直铺下去四十里之远,何等铺张浪费啊。但石崇见了之后,也有样学样,只不过他铺出去五十里,不仅用的是锦绣,还比王恺多十里。二人你来我往,针锋相对,晋武帝看着自己的舅舅落了下风,终于坐不住了。晋武帝为了帮舅舅赢过石崇,暗中送给了他一株高两尺有余的珊瑚树,形状非常完整、奇特,世所罕见。王恺得到了这株珊瑚树之后,自然大为兴奋,以为这一次肯定能压得过石崇。可没成想,石崇见了之后,二话没说,拎起铁如意直接把这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砸得粉碎。还很不屑地看着王恺,让人去自己家里随便搬几株珊瑚树来赔给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小气鬼”。石崇搬来了六七株珊瑚树,每一株都高三四尺,比晋武帝送给王恺的好太多了。所以说好东西不在皇宫,在商人手中。石崇也就是因为这样过分地露富,导致最终被杀的下场。除了在财物上的铺张之外,当时很多所谓的名士简直可以称得上“冷血”。石崇家里养了很多美人,一般宾客到的时候,石崇就让她们为宾客斟酒,并且有一个讲究,客人必须要喝酒,如果不喝也没关系,石崇当场就杀掉为其斟酒的美人,然后换一个人来继续斟酒,如果不喝那就再杀再换,直到客人喝酒为止。很残忍吧?按理说正常人怎么会对这样的情况无动于衷呢?但是当时还偏偏真的有人故意让他杀人。王导、王敦两兄弟去石崇家里做客,也就是王羲之那一家子的长辈,石崇令两个美人为他们斟酒。大家都知道石崇家里的规矩,其中王导虽然不太能喝酒,但却是酒到杯干,生怕喝得慢一点连累了为其斟酒的美人;但是本来很能喝酒的王敦,这一次却偏偏一口都不喝。结果就是石崇连斩三人,王敦依然面不改色,不为所动。王导看不下去了,就责备王敦,为什么故意不喝呢?结果王敦说了一句非常冷血的话: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说他杀他家的仆从,和咱们有什么关系。要知道,王敦、石崇可都是晋朝名士,竟然只是为了一时意气枉顾他人性命,听来都觉得十分残忍。那么,晋朝的名士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做这种事情呢?晋朝名士心中的畸变,《世说新语》多有讲述说起晋朝的名士,他们又与汉末三国时期的不一样。像嵇康、阮籍这些人身处汉末,对于天下战乱纷争的状况非常厌恶,所以隐居起来打铁、读书或者饮酒。但是,晋朝的名士真名士少,假名士多,所以很多人都表现得非常怪诞,就是为了与众不同。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就是记录了当时很多所谓的“名士”真面目。其中有真名士,比如嵇康、周顗等,也有假名士,像王朗(《三国演义》中被骂死的那个)、钟会等等。但总的来说,真名士自风流,假名士行事阴暗,从其为人处世中可见一斑。比如周顗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和他有关的俗语语基本上都听过: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周顗就是那个死掉的“伯仁”。他虽然比较粗犷,但是一位很够朋友的人。王敦造反,当时很多人都想让晋元帝杀掉在国都的“王氏”族人,包括时任司空的王导。王导一大早就率领着族人跪在宫门前请罪,并且哀求要进宫的周顗帮他说点好话。周顗当时并没有搭理王导,是为了不想让别人以为他们私交很好,误了事情,但是作为好友,周顗不遗余力地为其说情,好不容易说动了晋元帝。为了担心他反悔,回家之后还特地写了一封奏疏给晋元帝,再次替王导表忠心。但是,因为之前并没有搭理王导的请求,事情成功之后一高兴喝了点酒就把这件事给忘了,没有告诉王导。等到王敦被招安之后,入京总领朝政的时候,王导怀恨在心,没有替周顗说什么好话,以沉默的方式暗示王敦杀掉周顗。直到他在整理之前奏疏的时候,意外发现了周顗的这封为其求情的奏疏,才痛哭流涕,幡然悔悟。周顗和王导就是真假名士的典型。这样的故事在《世说新语》当中有一些类似的,比如说钟会和嵇康的恩怨情仇,王羲之和王述的势不两立,荀勗与和峤的公然翻脸,嵇绍与司马冏的呛声互怼……其实都是真假名士之间的交锋。这些内容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像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可以用来放松生活,也可以用来增加与别人交流时候的谈资,更是可以运用到中高考考作文、平时随笔当中去。尤其是对于中高考作文写作来说,更是一个非常充沛的素材库。当然,如果想要做学问,那就要去研读关于这本书的专业著作了,下面这个仅仅12块钱的链接肯定不能满足需求。世说新语(修订版)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旗舰店¥15.08购买《世说新语》当中虽然记载这些人的事迹,但从其描述和语气还是能看出对这些人有不同的褒贬态度。如之前刻画的对于石崇的残忍和王敦的冷血,就把二人作为“假名士”之间的做作姿态刻画得非常鲜明。把周顗这种“真名士”的洒脱、率真彰显得非常生动。真名士少,假名士多,所以在《世说新语》当中那些率真的、潇洒的真名士才会显得那么地可爱。他们虽然要求“越名教而任自然”,但只不过是对于社会上的黑暗表达不满而已,实际上他们有着自己的操守和信仰,是一种自愿遵从道德情操的自由,而不是像王敦、石崇那样为了彰显与众不同而故作姿态。对于《世说新语》中的真名士来说,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超脱,而不是表现出来的不羁与狂妄。丹布朗:这样的小说我也会写,一位畅销书作家由此诞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