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十四年抗战,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无数英雄人物如同流星划过天边,将这个千年古国的长夜照亮。
有人以将军之躯亲赴前线,在敌阵中七进七出,最后身死报国马革裹尸;
有人潜伏敌后,于隐秘战线为前线战士传递情报,最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而我们故事的主角,他身在曹营心在汉,背负汉奸骂名,却在紧要关头以7字情报救下29万中国军人,并歼敌无数。
他的名字叫夏文运,现在让我们吹散历史的尘埃,一窥他的隐秘而伟大。
年12月28日,夏文运出生在辽宁省大连市。
此时的中国正逢多事之秋,面临内忧外患。一方面,腐朽的清政府与革命党之间的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地革命呼声此起彼伏;
日俄战争
另一方面,日俄战争在东北打响。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居然放任两个邻国在自家领土上大打出手,而他们战争的目的竟是为了争夺自家土地的使用权。
何其荒唐!何其屈辱!如此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安有不亡之理?
而夏文运出生这一年,日俄战争引来尾声,战争以日本的全面胜利告终,大连也迎来了屈辱的日据时代。
日据时代
千年来蜗居小岛的日本在夺取大连后,自然对这块“来之不易”的大陆地盘视若珍宝。
痴心妄想地试图将其永远占为己有,成为未来展望中国大陆的门户与跳板。
对待生活在大连的中国人,除了政治、经济上的压迫外,日本还尝试着用文化奴役的方式,将大连人民逐渐“皇民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手段,便是摧毁中国传统文化。
将一整套日本文化移植于此,并通过洗牌教育系统,对大连百姓的下一代进行洗脑,可谓用心险恶。
我们的主角夏文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自幼在日本人开设的学堂上学,耳濡目染着日本文化,甚至被迫学习日文,这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不幸的。
但作为日据时代下出生的第一代新生儿,夏文运又是幸运的。
旅顺大屠杀
毕竟长辈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人,在私底下,长辈们时常为他们讲述当年日本人的所作所为,其中就包括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
尽管日本老师一再宣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可年幼的夏文运并不认为自己是老师口中的皇民。
虽然此时的他还没寻到自己的答案,可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只待一场春雨便可破土而出。
少年时期的夏文运敏而好学,在文学、历史等方面展现出过人的天赋,甚至令一向眼高于顶的日本人另眼相看。
于是,在旅顺师范学堂读书期间,夏文运因成绩优异,毕业后还得到校长津田元穗特别推荐,满铁每月资助50日元供他留学东洋。
满铁公司
他于年进入日本广岛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历史与法学,而后顺势考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
虽然自己是受拿着日本人提供的津贴上学,受的是日式教育,但夏文运愈发觉得自己与这个国家以及它的国民们格格不入。
作为帝大的高材生,夏文运在日常生活中尚且常遭歧视、侮辱,可想而知,家乡的那些普通百姓,他们所受的屈辱与折磨恐怕百倍于己。
现在的京都帝国大学
每每思考至此,夏文运痛苦难当。
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个被日本人“栽培”至今的中国人,在旁人眼中,自己的身份已经不纯粹了,恐怕与所谓的“汉奸”无异。
年春,夏文运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应聘盛京(沈阳)冯庸大学教授,兼任校长冯庸秘书。
盛京冯庸大学
也是在同一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与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顷刻间沦陷,十四年抗战就此拉开帷幕。
夏文运行走在校园之中,往日激辩声络绎不绝的连廊,如今已是人去楼空。
哪怕艳阳高照,夏文运仍觉得此处黯淡无光,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在日军全面占领东北后,不少老师学生已经南下避难。
偶尔在路上撞见尚未离去的学生,也都是行色匆匆,且对他唯恐避之不及。
夏文运知道是为什么,但又无力去改变,徒留一声长叹道尽心中无奈。
九一八事变
第二年,夏文运拿到帝国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如此高学历且通晓日语的人才,日本人自然不会错过。
于是,夏文运被驻华日军相中,任关东军参谋本部第二情报课课长和知鹰二中佐的随身翻译。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尽管意识到情况不妙,但蒋介石仍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愚蠢战略,对日军实行绥靖政策,重心放在对付中共和地方军阀上。
蒋介石
而这,恰恰是和知鹰二的工作方向。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可不是老蒋一家独大,还有李宗仁、冯玉祥等大军阀在旁边虎视眈眈,和老蒋唱反调。
也是那时,和知鹰二便多次拜会桂系军阀首脑李宗仁,试图通过挑拨桂系与老蒋的关系来加剧中国内乱,届时日本就能渔翁得利。
不得不说李宗仁也是一条老狐狸,一眼便看穿了和知鹰二的真实意图。
虽然和老蒋不对付,但毕竟是国民党自家的事,哪需要一个东洋鬼子指手画脚。
且此时日本的战略意图已经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李宗仁自然不可能上当。
李宗仁
和知鹰二每每前来游说时,李宗仁都与他虚与委蛇,采取拖延战术敷衍他。
和知鹰二每次拜会李宗仁时,都会将夏文运带在身边作为翻译,一来二去,李宗仁对这位身份特殊的翻译官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李宗仁的回忆录里,他谈起当时对夏文运的印象,认为他为人正派,年轻热情。
为了搞清楚夏文运的甘心事于民族之敌,李宗仁秘密开始了自己的离间计划。
又一次结束游说后,夏文运与和知鹰二道别,回到了下榻的旅馆。
作为帝大高材生、和知鹰二的亲信,夏文运早已取得了日本人的信任,被当作“自己人”对待,轻而易举便能取得不少内部消息。
根据他的判断,中国与日本不日间必会爆发一场全面战争,两个民族都会被卷入这场战争的漩涡中。
战争中死去的中国百姓
当那一天来临时,自己又该如何自处?继续当一个受万人唾弃的汉奸?
夏文运有些迷茫。
正当他为此事愁眉不展时,李宗仁派人前来请夏文运到自家府邸一叙。
尽管不知道李宗仁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夏文运还是决定赴约一探究竟。
桂系三巨头,从左到右黄绍竑,李宗仁,白崇禧
此时李宗仁早已在家中等候多时,请夏文运落座后,一向杀伐果断的李宗仁也不绕弯子,开门见山道:
“我看你是位有德有才的青年,现在我们的祖国如此残破,你的故乡大连也被敌人占据,祖国的命运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你能甘心为敌服务无动于衷吗?”
这一番话如同一根利箭直刺夏文运心扉,一直以来,他都试图去逃避回答,想着缓一缓,反正全面战争还没爆发,而这个问题也如乌云般盘旋在他的心头。
而李宗仁这一问,仿佛云开月明,夏文运顿时泪如雨下,作为中国人的那家国情怀被点燃,他随即铿锵回答道:
“如有机会替祖国报效,万死不辞!”
中日战争
阅人无数的李宗仁见他的神情话语不似作伪,便将他收作秘密情报人员。
他承诺定期拨给夏文运活动经费时,夏文运断然拒绝:“为国效忠是本分,在下不取分毫。”
自此之后,夏文运便作为一颗最隐秘的暗棋,扎根在敌人内部。
“七七事变”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淞沪会战结束,前线国民党主力部队以极大的伤亡遏制住了日军的进攻态势。
七七事变
饶是如此,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仍旧沦陷,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此时的夏文运在日军内部苦心经营已有数年之久。
借着与和知鹰二的亲密关系,夏文运与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冈村宁次等侵华日军高层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联系,也从他们那获取了不少核心情报。
土肥原贤二
凭借和知鹰二“亲密友人”的关系,夏文运在沦陷区行走自如,就连不少日军军官都对这位翻译官尊崇有加。
不仅如此,夏文运还深谙“灯下黑”的道理。
在这条隐秘战线上,他发展战友,与一位反战思想强烈的日籍友人达成合作关系。
在友人的帮助下,夏文运将一台无线电设备安置在上海法租界友人公寓内。
过去的上海法租界
每次使用电台发出情报后,中国第五战区情报科都会以专用电台接收,专用密码译出,并直接呈送到李宗仁处。
李宗仁晚年在回忆录中对夏文运赞不绝口,评价这些情报“独一无二”,连国民党中央事先都不曾知晓。
赞赏夏文运“冒着生命危险,为我方搜集情报,全系出乎爱国的热忱”、“未受政府任何名义,也未受政府分毫接济”。
盛赞“这样的爱国志士,甘做无名英雄,其对抗战之功,实不可没。”
年2月,夏文运密电李宗仁:
日军第5师团板垣征四郎所部,从胶济路南进蒙阴、沂水等地。
李宗仁由此料定,板垣师团此次南下是要拿下临沂,遂派遣庞炳勋、张自忠两部赶往临沂,阻击板垣师团。
而另一支精锐日军矶谷师团则秉持着“武士道”精神,一股脑地朝着台儿庄方向猛攻,试图一鼓作气拿下徐州。
李宗仁麾下的桂军
此时的李宗仁见敌军进攻如此莽撞,恐有后手,所以只是小心翼翼地防守,不敢冒进。
值此关键时刻,夏文运再次传来情报,只有简短的七个字:
日军南动北不动。
李宗仁见状松了口气,随即以大手笔调集周边共29万国军,对板垣、矶谷师团进行合围。
而这,便是著名的台儿庄战役。
多亏了夏文运的情报,使国军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
台儿庄战役
不仅使29万中国军人免受覆灭,还一举消灭了万余日军,令希望的曙光重新洒向死气沉沉的抗日战场。
此后,夏文运仍旧耐心潜伏于敌后,为正面战场传递情报。
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他居然还在日本开国二千六百年纪念日之际来到日本东京。
混入上流社会举办的庆祝宴会,打听了不少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并在回国后向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汇报。
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日军情报机构也不是摆设,夏文运频繁使用电台与李宗仁联系的情况被日本特务察觉,悄悄登上了黑名单。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与欧美同盟国正式开战。
太平洋战争
日本特务直接闯入法租界,没收了夏文运的“作案工具”,并对夏文运下达了追杀令。
事出突然,夏文运只能仓皇逃离上海,与李宗仁的联系也就此中断。
一路隐姓埋名来到山西后,夏文运凭借过人的文采成为了伪《新民报》社社长。
由于文采飞扬且通晓人情世故,夏文运又于年升迁为伪山西省政府建设厅厅长。
深入敌后能如鱼得水,“入朝为官”能保土安民,令人不禁感叹真是开挂一样的精彩人生。
抗战结束后,令夏文运如芒刺在背的日本特务烟消云散,他才真正松了口气。
有趣的是,在山西为官期间,夏文运结识了共产党人霍英,并为他们的觉悟深深折服。
日本代表在投降协议签字
在日本投降后,夏文运还以身份便利秘密帮助霍英等人尽可能多的收缴日军武器。
夏文运也曾动过念想,希望加入共产党,可惜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如愿。
年,夏文运与李宗仁恢复联系后前往北平。
赶巧这时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正在清算抗战时期的汉奸,倒霉的夏文运正好撞到了他的枪口上,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好在李宗仁及时出面斡旋,才证实了夏文运的清白,使他免受牢狱之灾。
虽然身份得到了正名,但夏文运并没有选择将自己的丰功伟绩公之于众,拒绝任何形式的嘉奖。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结束后,夏文运看不起不得人心的蒋氏政府,没有选择前往台湾,也不打算跟着好友李宗仁流亡美国,过颠沛流离的生活。
同时,因为在公众眼里自己仍顶着汉奸的身份,所以留在大陆更不合适。
于是在后半生,他选择回到生活过很多年的日本,仿佛一个令人玩味十足的轮回。
晚年,夏文运著成了《黄尘万丈》一书,这既是对日本侵华最直白的控诉,也是他一生的缩影。
而哪怕是在这本书中,夏文运也对曾经的间谍生涯只字不提,似乎有意将这段隐秘的历史彻底消弭。
尽管背负着汉奸的骂名离世,可夏文运并不在乎,他的墓志铭只有短短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诠释了他晚年的洒脱与平静。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
多年之后,在经过多方考证后,关于夏文运的历史真相被还原。
台儿庄战役纪念馆
年,大连市史志办编撰的《人物志》,将夏文运列入著名爱国者的名单之中,洗刷了夏文运多年以来“大汉奸”的污名。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历史之风终究是将夏文运墓前的垃圾一扫而空,隐秘的伟大同样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