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龙,原名孙景云,字伯龙,枣庄市薛城区陶官乡李庄人。峄阳牛山孙氏六支长房韩洼门。年出生于山东省峄县四区李庄村一个富裕家庭。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预科,年返乡创办文庙小学。抗战爆发后,他任华北五十支队参谋长。年任八路军师运河支队首任支队长,年任八路军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年1月2日,在抗击日军包围的毛楼战斗中英勇牺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初,驻枣庄、峄城等据点的日伪军,在结束对鲁南、鲁中山区大扫荡之后,开始对运河南北地区进行扫荡和蚕食。元月2日,日伪集结余人,对驻防毛楼的我峄山支队进行远距离奔袭。
此时,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峄山支队支队长孙伯龙正率部驻防毛楼村。敌人鉴于年春夏两季分路合击失败的教训,突然改变了战术,是日凌晨,从四面悄悄包围了毛楼。哨兵发现敌情后,立即向孙伯龙报告。孙伯龙略一沉思,命令部队紧急集合,迅速向西面的库山转移。但由于凌晨夜雾朦胧,峄山支队的尖兵没有发现西面埋伏的敌人。
当部队刚离开毛楼村不远时,突然遭到南面东、西于沟村内敌人的伏击。敌人埋伏在山口、山脚的机枪突然迎头开火,队伍被打乱了。
面对敌人的突然袭击,孙伯龙冷静地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下敌情,立即命令部队一面向敌人还击,一面快速撤回毛楼固守。但是,敌轻重机枪疯狂扫射着,组成一道道火网,我们峄山支队完全暴露在敌人的射程之内,十几名同志当场牺牲,孙伯龙支队长的头部、腿部连中数弹,壮烈牺牲,其他活着的同志抱着枪迅速撤回村子里。
(关于孙伯龙支队长牺牲时的情形,另一种说法是,由于敌人枪弹密集,孙伯龙身中数弹,一面命令部队立刻回村固守,一面向敌人还击。但是,由于敌轻重机枪的疯狂扫射,组成一道道火网,孙伯龙骑在马上正在指挥部队往村子里撤退时,忽然被鬼子的机枪打在了一条腿上。孙伯龙翻身下马,忍着疼痛趴在地上继续用驳壳枪打击敌人,掩护部队回村固守。在打光了所有的子弹后,由于伤势严重无法行走,被追上来的鬼子摁在地上。鬼子见他骑在马上,知道他肯定是八路军的大官,就让他喊话,要部队投降!孙伯龙却大声喊道:“同志们!决不能投降,给我狠狠的打!”鬼子一听,就一刺刀扎了过来,孙伯龙立即倒在血泊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孙伯龙支队长牺牲后,支队女秘书梁巾侠同志主动担负起指挥作战的任务。经过一天的血战,峄山支队以整建制的两个班,加上零散人员共30余人的兵力,多次打退多日伪军的围攻,毙伤敌人百余人。直到傍晚,运河支队作战参谋王福堂带领五中队,与峄山支队里迎外合,才打退了敌人。此时,峄山支队幸存者21人中,除了12岁的勤务员小朱没负伤外,其他20名战士全都不同程度的挂了彩。
梁巾侠安排好善后工作,集合起来幸存的20余人,同增援部队一起走出南门向西撤退。走出不到二百米,见到了壮烈牺牲的孙伯龙支队长。只见他双腿被打穿,头上脸上都是血迹。他静静地躺在地上,永远的安息了。
战士们低着头哭泣着,为失去一位优秀的指挥员而悲痛。大家要抬他走,但这时东、西于沟敌人还在,目标太大不便行动。况且战斗了一天的战士们已精疲力尽,只好把他及其他烈士的遗体交王福堂同志率领的战友迁运。
孙伯龙牺牲的噩耗传到鲁南山区,我党政机关干部和广大军民都深感痛惜。孙伯龙同志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运河支队、峄山支队威震敌胆的出色指挥员。他的牺牲是运河南北地区抗战事业的一个重大损失。许多曾经与运河支队保持友好往来、特别是曾经并肩作战过的友军官兵,听说孙伯龙支队长壮烈殉国,都为之捶胸痛哭,发誓一定要为孙支队长报仇。
孙伯龙同志的遗体,由抗日县政府从后孟村买来一口棺木盛殓后,安葬在涧头集附近的郑庄。由于日伪军声言要扒坟扬尸,又迁至黄邱山套尤窝子村东的山坡上,该村开明地主刘钦贤献出一块墓地。此后,又有几位运河支队抗战烈士,也长眠在孙支队长的身旁。直到解放以后,还有一位历经南征北战的运支老战士,在临终前交代子女,死后要陪伴孙支队长去。其后人遵照其遗嘱,将他安葬于孙伯龙烈士墓地的北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此后的岁月中,每到清明、春节之际,尤窝子村的村民总会到孙伯龙烈士墓前添坟烧纸。他们还念叨着:“运河两岸的老百姓,永远忘不了你啊!”
八路军师罗荣桓政委和陈光代师长高度评价孙伯龙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坚持团结抗战的一生。”社会各界人士称赞孙伯龙:“表现了黄埔精英、华夏男儿的团结爱国、英勇抗战的无畏精神,功勋卓著,青史永垂!”
解放后,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政部先后签发了孙伯龙烈士证明,省民政部门还将其列为枣庄地区著名烈士之一。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把孙伯龙的名字列入了省人物志,成为枣庄市从古代匡衡、贾三近至当代的十四位著名人物之一,称赞孙伯龙“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市党史办编篡的《运河支队抗日史略》下编《人物志略》中,第一个便是孙伯龙的传略。文中评价他“把39岁的生命和全部鲜血,贡献给他热爱的土地,无愧为华夏儿孙,英勇抗战,团结爱国的光辉模范。”区、乡人民政府在孙伯龙故里,为其修建了陵园,迁墓立碣,流芳千古。他的亲密战友邵剑秋,专门为其撰写了碑文。孙伯龙的许多同学、战友和部下写了大量诗词悼念他:
(一)
伯龙威武震鲁南,运河抗日敌胆寒。
血洒沙场君壮烈,精忠报国美名传。
(二)
秋风萧瑟枫叶红,松柏亭亭忆伯龙。
气质刚阳黄浦生,志宏报国韬略通。
弃文挥戈驱日寇,运河南北斩鲩鲸。
苦辣酸咸世人晓,血洒大地傲骨铮。
(三)
踏陇海距津浦要道,扼日伪喉咽。出没临枣峄,运河两岸,痛击敌顽。破据点,透重围,奇袭凯歌还。英名贯齐鲁,倭寇胆。
毛楼阻击日寇,君身先士卒,含笑九泉。泰山默哀痛,黄河亦泪干。忆往昔,抗日战场,黄浦精英碧血斑斓。看今朝,英灵安息,青史永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毛楼战斗中,孙伯龙支队长壮烈牺牲了,他的枣红战马也因在炮火中脱缰而被日军俘去。敌人看中了这匹良马,但任凭如休鞭打也休想骑它。日军指挥官找来了驯马的能手,也被它活活摔死。最后,这匹义马被敌人枪杀了(另传说不食而死)。当时,峄县的爱国诗人孙倚亭,据此咏诗《烈马行》,登载于《鲁南时报》。诗曰:
日寇绝人性,海内日沸腾。
中华好儿女,杀敌励忠贞。
烈马称德比君子,来自冀北马群空。
抗日军人作坐骑,冲锋陷阵敌人惊。
一朝遭敌袭,烈马陷敌营。
烈马不为敌人驭,駃騠腾踔长嘶鸣。
一任敌寇施鞭挞,不食刍豆竞捐生!
君不见人着衣冠行禽兽,认贼作父虎作伥。
残杀同胞不知耻,烈马独为正气钟!
噫吁兮,何以人而不如马,感此遂赋《烈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