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登鹳鹊楼的作者到底是谁

盛大林书《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彻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

但凡中国人,不会背这首诗的极少。古代的学童音韵发蒙,现在的孩子学习古诗,大都是从此诗开始的。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首短短20字的小诗,也存在几处异文,尤其是作者存在很多说法,有作王之涣、王之奂、王文奂、王文奥、王之美、黄之美,有作朱斌、朱佐日、宋佐等,竟有9种之多。那么,此诗的作者到底是谁呢?

经过大量的检索,笔者共查到了收录或引用《登鹳鹊楼》的41种文献、49个古籍版本。其中,“王之涣”25处,“王之美”3处,“王文奂”3处,“王文奥”1处,“黄之美”1处,“朱斌”8处,“朱佐日”5处,“宋佐”1处,阙名1处。

《字源》:“涣所从声符‘奂’,今作‘奂’。”[1]“奂”是“涣”的本字,通用。“文”和“之”形近,“王文奂”“王文奥”中的“文”应为“之”之讹。同样是因为形近,“奂”讹为“美”,又讹为“奥”,这个脉胳也是清晰的。“王”讹为“黄”,应该是因为音近。所以,“王之美”“王文奂”“王文奥”“黄之美”都应该是“王之涣”。

一般认为,“朱斌”和“朱佐日”为同一人。“斌”是名,“佐日”是字。名为单,字为双,是古人起名的常例。而且“斌”与“佐日”的关联度很高。古人常拿“日”代指帝王,比如《尚书·汤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中的“日”即是指夏桀。“佐日”之义可能是“辅佐帝王”,而建功立业的前提是“文武双全”,亦即“斌”也。因此,“朱斌,字佐日”之说是可信的。至于唯一的“宋佐”,应该是形讹加脱字的结果——可能是把“朱”看成了“宋”,然后又脱了“日”字。

教科书上,《登鹳鹊楼》的作者一直是王之涣,也没注明另有他说。所以,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笔者从来没有怀疑过。但在经过全面考证之后,笔者认为“朱斌(佐日)”才是正解。

“朱斌”首见于《国秀集》,这是非常有力的证据。《国秀集》收有王之涣诗3首,包括那首著名的《凉州词》,而朱斌只有1首,即《登鹳鹊楼》。《国秀集》是“唐人选唐诗”,编者与作者都是同时代的人,分不清作者的可能性不大。《国秀集》序言称:“近秘书监陈公、国子司业苏公,尝从容谓芮侯曰……芮侯即探书禹穴,求珠赤水。取太冲之清词,无嫌近溷,得兴公之佳句,宁止掷金……今略编次见在者,凡九十人,诗二百二十首,为之小集,成一家之言。”陈公陈希烈(?—)是当时的左相,苏公苏源明(?—)是当时的国子司业,受命于这样的大人物,苏公还是顶头上司,作为国子生的芮挺章(唐开元天宝年间人)自然不敢怠慢、也不敢马虎。由于眼力所限,加之人情干扰,所选诗歌未必能够代表当时的水平,但至少不会把作者搞错。再者,朱斌的知名度及影响力肯定不如王之涣,史上有误把无名之辈的佳作收入知名诗人集中的,却没有误把知名诗人的作品归入无名之辈名下的。至于《国秀集》四部丛刊明刻本中《登鹳鹊楼》作者只署朱斌,而四库本却注有“或刻王之涣”,显然是受到其他诸本的影响,所以加上了小注。

值得注意的是宋人洪迈辑编的《万首唐人绝句》。这部文献的明嘉靖刻本中没有朱斌,王之涣名下有两首诗,即《登鹳鹊楼》和《送别》,《登鹳鹊楼》第二句为“黄河彻海流”。四库本与明嘉靖刻本完全一样。但赵宦光(—)等人校订的明万历刻本,王之涣名下只有《送别》,而《登鹳鹊楼》在朱斌的名下。《登鹳鹊楼》题下注曰“旧作王之涣,非”。朱斌的名字下面注有一个“补”字。诗文第二句则为“黄河入海流”。改换诗之作者,校勘中的大事,没有详加考证,不敢如此改动。

关于《登鹳鹊楼》作者为朱佐日的文献更多。范成大(—)《吴郡志》载:“朱佐日,郡人。两登制科,三为御史。子承庆,年十六登秀才科,代济其美。天后尝吟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问是谁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赐采百疋,转侍御史。承庆尝为昭陵挽词,入高等,由是父子齐名。”[2]文后注《翰林盛事》。王象之(—)《舆地纪胜》和郑虎臣(—年)《吴都文萃》也载有这段文字(略有差异)。《翰林盛事》为唐人张著(生卒年不详)所撰,原书早佚。马端临(—)《文献通考》著录称:“《翰林盛事》一卷。陈氏曰:唐张著撰。记唐朝儒臣美事,凡三十八人。”[3]《郡斋读书志》《宋史》等也有著录。

《大明一统志》之苏州府“人物”中有“朱佐日”词条:“苏州人,仕为御史,工于诗。武后尝吟诗曰‘白日依日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问是谁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4]另外,张景春(明人,生卒年不详)撰《吴中人物志》中也有“朱佐日”词条,文字与《吴郡志》所载几乎完全一样,但未注明出处[5]。王士禛(—)《池北偶谈》在全文引用《吴中人物志》关于朱佐日的内容后质疑道:“此诗诸集皆作王之涣,之涣开元间诗人,《纪事》《诗话》亦不载佐日名字,张说不知何据。”[6]他显然不知道,早在《国秀集》中《登鹳鹊楼》就不在王之涣的名下,而《吴郡志》等很多著作都转载了那一段“翰林盛事”。在王士禛编选的《唐人万首绝句选》和《唐贤三昧集》中,《登鹳鹊楼》的作者都是王之涣。不难想象,诸多把《登鹳鹊楼》归于王之涣名下的诗选,可能都是像王士禛一样源于“不知”。

《登鹳鹊楼》署名王之涣,最早见于宋初的《文苑英华》。该书之所以误收,可能也是因为“不知”。李昉等编纂者都没有看过多年前就已面世的《国秀集》吗?很有可能。北宋元祐三年(),龙溪曾彦和在《国秀集》的跋中说:“此集,《唐书·艺文志》、洎本朝《崇文总目》皆阙而不录,殆三馆所无。浚仪刘景文,顷岁得之鬻古书者,元祐戊辰孟秋,从景文借本录之,因识于后。”官方权威的书目都没有著录,三馆里也没有,李昉等人没有看过,也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史志和书目中都没有著录,世人也难以看到《国秀集》呢?这可能与“安史之乱”有关。上文提到,芮挺章是在秘书监陈希烈和国子司业苏源明的建议下编辑《国秀集》的,而陈希烈在安禄山攻陷长安后投降。唐肃宗平定叛乱后,陈希烈被赐死。像这样的“乱臣贼子”,所有人都避之唯恐不及,而《国秀集》的序言中就有“陈公”的名字。这样的书肯定是官方查抄的对象,至少在唐代不会有人再行刊刻。到了宋代,这本“禁书”即使解禁,也难以大行于世,因为该书的总体编选质量并不高。

司马光(—)在《温公诗话》中说:“唐之中叶,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甚众。如河中府鹳雀楼,有王之美、畅诸(一云畅当)二诗。畅诗曰‘迥临飞鸟上,高谢世人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王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彻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人者,皆当时贤士所不数,如后人擅诗名者,岂能及之哉!”[7]该文献的景宋本为“王之美”,明弘治本为“王之涣”[8]。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引用并补充了这段话,“王之美、畅诸”变成了“李益、王文奂、畅诸”[9]。后来,阮阅(年进士)《诗话总龟》又引用了《温公诗话》的这段笔记,诗人的名字变成了“王文奥、李益、畅(阙)”。再后来,洪迈(—)《容斋随笔》引用时,诗人又变成了“王之奂、畅诸”[10]。陶宗仪(—)《说郛》收录的《温公诗话》,明末刻本为“王之美、畅诸”,四库本为“王之涣、畅诸”。这些也都是“王之美”“王文奂”“王文奥”“黄河彻海流”等异文的出处。和李昉等人一样,司马光应该也没有看过《国秀集》。请注意:上文提到的曾彦和偶然看到《国秀集》并在书后题跋是在北宋元祐三年(),这时候司马光已经去世两年了。而此后的很长时间,《国秀集》可能仍未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2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