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安县北乡义二戴故里

韩宝河

二戴故乡,慕里贤奉祀,节孝流芳,义乡自古存正气;

一方圣地,看集市繁华,田园溢彩,名地而今谱新篇。

这是当地学者对成安县北乡义村饱经沧桑的悠久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英才辈出的仁人志士和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而撰写的一副楹联。北乡义地处三县接壤,位于成安县城东9公里处,北距肥乡县城9公里,东至广平县城12公里。该村现分为北一、北二、北三、北四4个行政村,全村总户数户,总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村内建有集贸市场,有商户54家,每逢农历五、十大集,非常繁华。现为北乡义乡人民政府驻地,下辖30余个行政村。

战国末期,宋戴公后裔以“戴”为姓在此建村,西汉时戴氏家族出了两个名烁古今的大儒:戴德、戴圣。二戴因辑注《礼记》四方景仰,有“贤光礼典,乡获义名”之誉,故名“乡义”。戴德裔孙、唐太宗时右仆射中书门下三品戴至德(唐高宗时任宰相)于贞观十二年进呈“戴氏开源表”,亲笔写道:“臣承汉信都太傅德之后,世居魏郡斥丘。”斥丘,即今成安县。明《成安县志》记载:二戴故里“斥丘乡义村”。即今成安县北乡义村。迄今二千余年来,这块沃土人杰地灵,文脉兴盛,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名贤俊彦,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杰出贡献,名垂青史。曾几何时,这里碑碣林立,古建辉煌。随着时代变革,风雨剥蚀,文化遗产毁坏甚多。

大小戴注《礼记》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三字经》中吟诵的这两个西汉名儒大戴(名德、字延君)、小戴(名圣、字次君)叔侄二人就诞生在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村庄里,使之成为千秋景仰的圣地。戴德,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与兄子圣同学《礼》与后苍,宣帝时立为博士,世称“大戴”,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今残。戴圣,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任九江太守,与叔父德同学礼于后苍,汉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世称“小戴”,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被奉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叔侄二人珠联璧贯,所创“大戴学”“小戴学”对当时及后世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留下千古美名。

戴圣之孙戴月编著了《中山人物志》,辑录了翔实的历史资料。后裔英才代不乏人,如东汉戴凭(字次仲),官拜光武侍中,曾夺席谈经,传为佳话;后魏戴景珍为司州从事,唐代戴胄(字玄胤),任太宗宰相,戴至德任高宗宰相,裔孙戴九一,习堪舆……

沧桑岁月,世事变迁,乡义戴氏现在虽已落户外地,但二戴故里名声永存。

英才众文笔留

据北乡义《刘氏家谱》记载:明朝初年,直隶真定府枣强县(今河北省枣强县)大刘村礼部尚书刘公因遭祸变,满门抄斩,其从孙刘士元逃至北乡义村后被戴氏后裔收留。落户乡义后,后世英才辈出:

明朝刘渊和长子刘昌一同参加院试,刘昌名列榜首,刘渊屈居第二。点名时,刘昌跪地不起,学台忙问缘故,刘昌回答说:“子不敢居于父前。”学台大喜:“成安县可以有两个第一名!”后刘渊由岁贡出任山东邹平县知县,在任九年,返家时共余俸金八十一两,竟尽数捐出,建立社学,当地百姓为他建生祠纪念,并赠诗:“九重郎官天上来,掀髯风度出尘埃。襟怀玉洁驰清誉,谈笑春温白俊才。鹤唳俄惊千里外,行囊不带一文回。归家静坐幽斋下,五桂三槐取次栽。”刘昌后中景泰丙子科举人,原任沁州知州,后任陕西保德州知州,灾荒之年,刘昌捐俸救灾,赈活万民,民依刘昌如赤子之依慈母,父子同入县名宦乡贤祠。

明嘉靖己酉科举人刘汉卿,字子丰,任山东邹县知县,有《登说法台咏》传世:“阁高星斗近,仿佛坠天花。振铎僧何往,飞空月已斜。秋云浮世态,落日远山霞。风尘良可厌,直欲泛仙槎。”

刘坤,字厚成,号璞山,诗文俱佳,由岁贡例授柏乡

县儒学训导,著有《论语篇名序传》,纵观全文,思路独特,文采华丽,时肥乡县教谕赵文濂赞叹:运笔纵横,排奡说理,融汇贯通,道学名儒,古文老手。清增生刘步锦(字文曜)作挽诗三首,其一:“曾从函文得多闻,每遇疑团便忆君。岁月已周难舍返,凄怆殊切讵蒿焄。鹃声滴滴垂红泪,鹤驭遥遥跨白云。欲觅光容何处所,隆然突起一高坟。”其二:“何事昔年向帝京,痴心妄念得科名。空教文叔多留意,堪叹吾时太不情。执绋无从扶玉榇,临年徒自谒佳城。愆忘已积一周岁,辜负生前大作成。”其三:“又届祥期杳无垠,清修只好勒贞珉。感君长作乘云客,愧侄竟成疏野人。宿草两年生更盛,荒烟满目梦来频。猛思嗜好杯浇墓,泉下怎沾半点唇。”

刘本唐,字绍中,清代贡生,博学多闻,善写文章,曾于一日之内编成《百家姓字义解》一卷,用原字,重为次韵,典奥华赡。惜早年佚失不存。

明庠生刘彦,字冀白,号义里居士。崇祯十三年,因岁饥民乱,与其母至肥乡避灾。不料城被流寇围困,肥乡令郝炯束手无策,刘彦献计数条,郝炯依计行事,大获全胜,民众无不感恩。肥乡张碧敬赠诗四首:其一:“平寇建奇策,当涂倾耳听。未加三顾礼,先效武侯忠。”其二:“遇难识忠臣,时艰知子道。事非浚井同,心契历山孝。”其三:“久要不食言,事远心恒近。此日问完人,独存仲氏信。”其四:“广纳尽忘嫌,曲成不计利。先生有弃人,尼父真恩义。”

刘彦三弟刘美,字奉君,清顺治戊子拔贡,嗜好琴箫,精于书画,官居长沙主簿,曾设教王府。民间相传其有神来之笔,所画月亮于黑夜能放光明,曾奉诏进京为皇帝作画,至今传颂不衰。

明清时北乡义刘氏还出了多位名医,如刘超然(字起宇)、刘振采(字凤仪)、刘守成(字上达)等,他们舍药济世,世代流传。曲周县令邹裕龄赠刘振采匾额:“道衍岐黄。”本村监生靳彬写诗赞曰:“爱隐终存济世方,相逢人尽说韩康。青芝赤箭分三品,玉版灵枢贮一

囊。董奉杏林堪易谷,苏耽橘井久留香。姓名堪作成均望,更重良师说此乡。”肥乡举人王南珍写诗赞曰:“住老仙乡不为身,一囊药贮太和春。用幽自觉功名淡,救苦闲过岁月频。鱼鸟有情欣入赏,烟霞无主结为邻。客来休笑沉沉寂,敢比成都市上人。”

刘贞吉(字率真),虽未取功名在家务农,亦甚风雅,墓地有诗碑二块,一为族弟廪生刘本唐撰:“古貌古心即古人,不雕不琢见天真。方知静者能延寿,谁料吾兄已灭身。辛苦一生好立业,艰难百萃总劳神。幽情欲白未曾白,题句挥毫泪染巾。”一为表弟本村生员郭完固撰:“庄农谁似率真兄,诚朴迥超习俗情。但以殷勤基本业,何曾文饰买浮名。晚年颇得化工笔,早岁唯传绿野耕。佳儿方弱遂辞去,千载好同向子平。”

清版《刘氏家谱》现保存完好,辑录了大量资料。

男义孝女贤良

北乡义村自古男多义孝,女多贤良。上文提及的清生员郭完固,字壮观,在村排难解纷,正直敢言,宅门悬匾:公正堪风。其子长安,字久远,清国子监太学生,性情至孝,村人编歌谣赞颂:九月里,菊花鲜,孝敬父母郭长安,时刻不离父母前。

清庠生韩逢春之妻张氏节孝远近闻名。同治元年,捻军掠成安,逢春之孙义宗奋起反抗,不幸殉难,留下孀妻郭氏,一孤子维城仅两月。张、郭二氏矢志守节,以纺织谋生,在家无隔夜粮的艰难困境中,育子成人。村口树有神道碑,上刻:韩门张郭二氏节孝双全。广邑举人杨荫陆书联:洁守闺箴一生节与冰霜厉;善全妇道千古心同日月明。

民风淳建筑巧

北乡义村民风淳朴,酬神民俗多式多样,主要有抬阁、烟花、社戏、醮坛等,每年农历三月初八日为佛堂传统庙会,每月逢五、十为商品贸易集市,异常繁华。父老言道,村古时“村东东禅堂,村西西大寺,村中三官庙。”今西大寺湮没于漳水,东禅堂及三官庙历代修葺,延续至今。清嘉庆已科进士例授国子监学正刘玉树(字重器)撰写的《佛堂重修碑记》记载了当年的盛况:

奥自五百年祥光先兆,天开方便之门;三十种妙相独传,人重慈悲之主。空即是色,蕴二妙于无形;色即是空,参三昧于有象。允矣,无垢之国;大哉,无遮之方。尔乃柏子西来,元帅有训;松枝东向,赵州贻言。鹅驯鹊依,谈莫竟滔滔令绪;锡飞杯渡,落不尽点点天花。灼见夫心即佛而佛即心,真知夫佛是性而性是佛。矧栖真之所,藏法之林,尤人所奉,若不遑祗承恐后者乎?本乡旧有佛殿三楹,赫赫巍巍,屡昭灵异;彪彪炳炳,大显神功;诚巨观也!迄今钟声杳杳,潭影沉沉。断瓦颓垣,石点头而无日;荒烟蔓草,龙竖指于何年?咸欲从而新之而法功浩大,经理维艰。幸四方动一点善心,厚百年福祉。鸠工庀材,仍旧重修。纵观竹苞松茂,琳宫之轮奂维新;鸟革翚飞,梵字之堂皇毕举。于铄乎盛哉!是为记。

此佛堂于年由村内集资10万元再度重修,年前后又投资数万元进行彩绘,雕梁画栋,气势非凡。

三官庙为三间无梁建筑,古时就有公祭三官之风俗,大清咸丰五年碑碣为证:

兹庙供奉三官尊神也!伏念:天者,群物之祖;地者,万物之母;水者,庶物所由。被润泽而大丰美者也,古以名官,即称主宰,功德无量,岂乡民可能报答乎?然乡民固宜报答也!自吾乡前辈寅卜吉地,建庙于此,蒙尊神护庇,始得各保室家。只因饥馑荐臻,久断香烟,众心以为歉,是以刘生兴唐与首事联众,各出赀财,置有香烛、纸锞、贡献,约于每年正月朔日同来庙庭拜谒,用展一念,报答之诚,望行永久,勒石以为之记。

这是清生员郭完固撰文、廪生刘本唐书写的一通古碑,仍立在庙院并建坊保护。 ’

上述所列人物上起西汉,下止清末,历代《成安县志》皆有详细记载,其中民国版《成安县志》为北乡义村人立传者就达二十余人之多,居全县之首,实乡义之荣,其绵延二千余年人文迭起,恐怕在全国也不多见。

来源:邯郸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