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核心素养

白癜风的络氨酸酶活性治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722/9216695.html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拼音、结合课下注释认正确读出“惠、曰、禽”三个生字。

2.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拼音、划分节奏、多遍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能背诵。

3.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比较阅读,感受杨氏子的聪慧过人以及语言的巧妙。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并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感受杨氏子的聪慧过人以及语言的巧妙。

三、过程与方法: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它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语言幽默,且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但对于文言文,我们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读通、读懂文言句子,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的对答之巧,进一步说,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文言文,那是更加困难。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去感悟文中人物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1.谈话导入:莎士比亚曾经说过,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走进本单元,让我们一起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感悟语言中的智慧。(PPT出示单元导语)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1课。来,齐读课题。大声读一遍。

3.理解课题:读了课题,课文写的是谁呀?(姓杨人家的儿子)“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之”作为“的”的意思在古文中常常出现,比如《自相矛盾》中“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两个“之”都是“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之”有“的”意思吗?比如“牧场之国”“无价之宝”“惊弓之鸟”“井底之蛙”等等。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刘义庆(年-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南朝宋政权文学家.是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人物间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又名《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在《世说新语》的三卷三十六门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十三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3.写作背景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引》,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二、初读古文,读准读通

1.出示活动一: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指名认读,强调“诣”的读音,“禽”的字音和书写,并理解“禽”的意思,引出《尔雅》的一句话,引出“飞禽走兽”,让学生区分“禽”“兽”。

(2)强调多音字“为”“应”的读音,根据字义确定读音。

(3)红显最后两句话,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停顿。

(4)齐读课文。

2.读题、释题

(1)读题: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古文,也叫文言文,这是课题,谁能试着读读。(指名两人——齐读)。

(2)解题:知道这题目什么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随机让学生理解:这个“之”相当于现在文章里的“的”。)

(学生可能会有疑问:杨氏不是指女人吗?师:这位同学知识还是挺丰富的,确实古时会用这样的称呼指某个女人,但在这儿解释为“姓杨的家族”)

师总结:真了不起,第一次读古文,就把古文的题目读懂了。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事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3.出示活动一:借助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

(1)指名说文章大意。

(2)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3)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