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物谱宁可我负天下人,天下人又奈

元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

很多人不堪忍受元朝的残暴统治,纷纷割据一方奋起反抗。

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及农民领袖韩林儿、刘福通、张士诚等等。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一边抵抗元朝的同时,却暗中与元朝大臣将领们保持着微妙的联系。

甚至连朱元璋都给元朝的大臣送过礼,虽然其中的目的不可言喻,或是为了日后崛起,或是为了麻痹敌人,又或是为了暂时的安宁。总之,总能从中嗅到妥协的影子。

但这些人中却有一个人,从始至终与元朝抗争,从不妥协,对抗到底。

但他又奉行厚黑学的真谛,就像曹操的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而他的人生哲学是:宁可我负天下人,天下人又奈我何。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一代枭雄--“海军司令”陈友谅。

陈友谅

公元年,陈友谅身怀六甲的母亲在打渔时,突然临产,恰遇湖上风浪大作,陈友谅的父亲只好将渔船就近停靠在蒿排边。

此时,陈友谅便在蒿排上降生了,因为蒿排总是漂浮在水面上,根基不稳。因此,陈友谅日后的大汉王朝只维系了4年,有民间故事流传,皆因根基不稳所致。当然,这只是戏谑之词。

《明史·陈友谅传》记载:“陈友谅,沔阳黄蓬渔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

陈友谅出生在渔民家庭,他的父亲就是渔民,而这个职业在当时的朝代是社会的最底层,甚至连种地的农民都不如。

当时的渔民并不住在陆地上,而是住在船上,常年与岸上的村民保持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但这种与世隔绝却并非悠然自得,而是有一个原因。

村民们瞧不起这些渔民。

因为这些渔民常年出海打渔,身上总有挥之不去的鱼腥味儿,甚至连这些农民都厌恶他们,告诉自己家的孩子,不要跟这些渔民家的孩子玩。

而陈友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在周围人鄙视的目光中,陈友谅大部分时间只能待在这条狭小的渔船上,潮湿、腥臭充斥着他的童年时光,阳光和灿烂,从未出现在他的世界里。

别的孩子能自由的玩耍,无忧无虑的游戏,但陈友谅只有和他的鱼虾为伍,和茫茫无际的大海相伴。

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同样都是孩子,同样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人,而生活的差距却如此之大。

周围人的鄙视、官府的欺压、饥寒交迫的生活,这一切一切,都在影响着陈友谅。

从此一颗仇恨的种子在他幼小心灵中生根发芽并逐渐壮大。

从那时候起,陈友谅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

陈友谅

经过努力,靠着读过一些书,陈永亮终于在县衙里捞到一个职位,成为了一名小吏,但这个职位并没有让他受到想象中的尊重,人们看待他的依旧是白眼和冷嘲热讽。

这并不奇怪,一个县衙里身居高位的只有县太爷那么几个人,身为最底层公务员的他,在那个时代,显得无足轻重。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陈友谅左思右想,在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后,他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只有让自己不断的强大,才能获得所有人的尊重。

当这个念头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时候,当农民起义军的战火烧到了自己家乡的时候,陈友谅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县衙小吏的身份,拿起刀枪,对着曾经给自己发工资的元朝狠狠的砍了下去,没有一丝犹豫。

在当时,元朝将全国人分成四类:最上等的是蒙古人,就是和成吉思汗一起骑马打仗一路杀过来的人及其后代。

二等是色目人,就是当时从西域、欧洲征服来元朝的已加入中国籍的一些外国人及其后裔。

三等是汉人,即最初被蒙古征服的金朝的汉人、契丹、女贞和高丽等民族的人。

最下等的是南人,特指在南方的汉族人和其他各族人,被贱称为“蛮子”。

这四类人的等级差别非常大。一个蒙古人杀掉一个南人,不会判重罪,其惩罚最重的也就是判处当兵出征或罚款。汉、南人犯盗窃罪须在脸上刺字,蒙古、色目人则免刺。

差距明显。

陈友谅看尽了高压政治下的无情杀戮、世态炎凉、官逼民反、民不聊生。

他在县衙当了4年官差,便辞职回到了故乡黄蓬山陈家湾。陈友谅认为元朝气数将尽,于是便开始酝酿起事。

很快,机会来了。

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陈友谅投效其将领倪文俊麾下。

在当时,徐寿辉帐下汇集了很多武将,这其中就有号称四大金刚的邹普胜、丁普郎、赵普胜、傅友德,都是一等一的名将。

在这支部队中,大家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很多都是农民,所以识文断字、有计谋、有胆识的陈友谅,自然得到了倪文俊和徐寿辉的赏识,成为了军中的高级干部。

但在陈友谅的人生信条中,从来没有知恩图报这四个字,憎恨这个时代,让他只信奉权力,只迷信暴力。

他相信,只有拥有天下间最强的武力、最顶级的权力,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拦他君临天下。

但陈友谅却忘记了一点,暴力从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心,才是事业成功的根基,此后陈友谅的失败,皆据此而生。

陈友谅

但此处,还是先说一下陈友谅的过人之处,水军。

陈友谅对于水战,的确有不同常人的理念,他的部队实力强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军的强大,第一位海军司令的称谓,实至名归。

纵观陈友谅军队的战争历程,大都没离开过水,其足迹遍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找到他战斗的身影和足迹。

陈友谅的队伍打水上游击战,主要靠三方面:

一靠地理条件,二靠灵活多变的战法,三靠有自己的独门武器。他的部下发明制造了一种极其厉害的玩应--“火流星”。

将铳药打成包,捆成捆,为增加威力,在里面加大了硫磺、黑火药之类的剂量,并掺进碎铁片、铁粒之类的东西。当引线点燃爆炸后,如流星一般飞出的铁片,一旦溅落到人身上,多能致人伤亡。

火流星,威如其名,在战场上,让敌人不寒而栗。

靠着这几样东西,陈友谅的海军所向披靡,部队无敌于天下。

年9月,陈友谅露出了本来面目,杀了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自称勤王,自称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年,陈友谅杀天完将领赵普胜,挟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陈友谅率兵攻陷鸠州,杀徐寿辉,随即登基,称大汉皇帝,国号汉,改元大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

弑君夺位,并不避人,还大张旗鼓的将年号改为大义,嚣张至极,但也凸显了他的人生信条:宁可我负天下人,天下人又奈我何。

陈友谅很快就尝到了失去人心的可怕,暴力,只是虚张声势的武器而已。

这里要提一点,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陈友谅是个耍尽阴谋的野心家。

他在灵蛇岛欺骗金毛狮王谢逊,又在丐帮中搬弄是非,后来又引诱宋青书走上邪路。

其实,这些都是虚构的,耍阴谋,恰恰是陈友谅的弱项,这一点,我们在他与朱元璋对比中,可见一斑。

同样是对付被俘的士兵,朱元璋就比陈友谅“仁慈”得多。

在陈友谅与朱元璋的鄱阳湖大战期间,陈友谅的军队饥疲交迫,龟缩不出,朱元璋写信激陈友谅,说陈友谅不敢出战,非大丈夫所为。

陈友谅见信后大怒,为了泄愤,将俘获的几千朱元璋的士兵全部杀光。

反之,朱元璋却将俘获的陈友谅的士兵全部放掉,并发放药品俘虏治伤,公祭敌军死难者。

人心都是肉长的,此消彼长,陈友谅一败涂地。

年,陈友谅率水军60万,进攻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失败,突围时被流箭射穿头颅当即死亡,时年44岁。第二天,他手下的“高层干部”陈荣就率五万余名残部投降朱元璋。

陈友谅的部将张定边于乱军中夺回其尸体,集合散兵奔回武昌,将陈友谅葬于长江边的黄鹄山(即今武汉长江大桥蛇山引桥的南侧),修墓冢,立墓碑,筑墓道,建牌坊。

陈友谅墓

陈友谅死后,其旧属拥戴其子陈理在武昌称帝。年,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汉军在洪山战败,陈理出城投降。历时4年的大汉政权终结,武昌作为大汉都城的历史也就此结束。

据说翌年,朱元璋曾亲临陈友谅墓祭奠,并题“人

碑文

修天定”四字于墓前。关于这一说法无从考证真伪。

陈友谅墓坐落在武汉长江大桥蛇山引桥的南侧,坐北朝南,是武汉市唯一的封建帝王陵墓。墓的前方有巍峨的石牌坊,正面横书“江汉先英”,背面横书“三楚雄风”。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英雄的崇拜与敬仰。这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长江大桥上车水马龙的喧嚣,居民楼前家长里短的纷扰,并没有影响墓地的肃穆、寂静。

客观的评价陈友谅的一生:敢作敢当,不为世俗所蛊惑,坚定反抗元朝暴政,信念不可谓不坚定。但他过分迷信权力、崇尚暴力,最后导致部将离心离德,无法在与朱元璋的争斗中笑到最后。

滚滚长江东逝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地前进,无言地看着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陈友谅,历史的祠堂中,终究会有你的一席之地!#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