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民国时期,国军军官升迁的那些潜规则

北洋时代,军官升迁迅速

北洋时代的国民革命军,军官升迁速度是比较快的。当时有规定,黄埔军校毕业后,先见习3个月,支准尉薪,期满考核合格后长少尉。从少尉升到中校,正常情况下要8至10年时间。

但由于部队急需干部,所以升迁迅速。黄埔一期学生毕业两年,已有多人任上校团长。到革命军誓师北伐时,总司令蒋介石40岁,第一军军长兼东路总指挥何应钦37岁。其余各军、师长多在30岁左右,而团以下干部更为年轻,多为20岁左右的年轻人。

北伐完成后,全国基本统一,战争减少,因此军官升迁速度也相应放慢。

▲北伐途中的蒋介石

抗战期间,军官的晋升条件

为适应抗战需要,年5月7日,军令部发出战时任官暂行办法,将战前定的晋级年限相应缩短。然而3年后,发现由于军职上升过快,不仅导致军官阅历不足,而且大量军职都拥挤在了上校阶段。于是军委会于年5月15日重新发布了新的晋级年限↓

军官的晋升,必须在下一级停年届满后,才能升至上一级。学者黄仁宇,年毕业于中央军校16期,毕业后在陆军第14师任排长,直到抗战结束后,才升至少校。基本上是按这个晋级年限来的。

当然,除了年限,成绩也是很重要的。虽然在年2月23日,军委会颁发战时任官审核晋叙之一般标准,其中特别强调,“其作战建立功勋或考绩最优者,得呈请核予勋奖,不得以官阶晋升为酬庸。”也就是规定战功与官阶升迁无关。

但实际情况是,成绩和战功仍是升迁的又一重要因素。谭继禹毕业于中央军校17期,他自述其升迁经验是“没有人事保障,调职全凭带兵、训练成绩及战功。”

国军军官升迁的潜规则

抗战爆发前,军官的升迁有一定的潜规则,也就是要看出身。一般来说,从外国军校毕业回来的军官升迁速度最快,许多留学生回国后,两三年便可升至校级军官。其次是中央军校毕业,最后才是其它地方军校毕业的。

但校级军官想升至将级,如果不是保定、黄埔出身,即使外国军校毕业的,也很难升至将官。毕竟对于将官这级别的高级将领,用自己军校毕业的人,这才能放心。

▲黄埔军校旧址

抗战中期后,军官晋升除了讲年资和成绩外,又有了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如上校升少将,要是陆大毕业或具备团长资历,因此一般军官无不想进陆大或当团长。

国民党地方部队多不按规定办理军官升迁

中央军军官的升迁,虽仍免不了沾亲带故,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遵守军官升迁规定的。而国军地方部队又是另一回事了。他们受此规定限制较少,有的甚至升迁全无标准,完全以长官的意愿行事。

比如青海马步芳,有时他将部队里的传令兵、勤务兵等基层人员一下升为带兵军官,有时又将带兵军官降至普通士兵,可以说是任意行事,没有章法。

▲盘踞西北的马家军,曾欠下红军累累血债

普通国军士兵有没有机会升到军官?有机会,但很难。

对于国军士兵来说,平时新兵入伍后即为二等兵,之后按规定可依次升为一等兵、上等兵。其素质优秀者,还有晋升为下士的机会。在战况激烈时,由于下级官兵伤亡大,很多晋升规定也无从执行,士兵甚至有一日晋升数次的情形。

对于士兵升任军官的机会,时任54军14师师长的阙汉骞曾对黄仁宇说过:“咳,行伍!他们能做到什么地方上去?升了一个排长,也是三生有幸了。”足可见士兵晋升军官之难。

抗战爆发后,中下级军官消耗大,由士兵升为军官的比例相对增大。到了抗战后期,战局缓和,国军开始缩减机构,提高干部素质,对于连、排一级的军官也开始要求以军校毕业者充任。一般士兵升为军官的机会大大减少。

一张国军任命将级军官表,把时局体现的明明白白

▲数据来源,《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

表中“加上将衔”是指其满足晋升上将的规定,但受名额所限,于是先加上将衔,如遇上将出缺,便在

已加

上将衔的中将中择优转补。

从这个表我们可以看出,全面抗战爆发前、胜利后、内战中期是任命将级军官的三个高峰期,这也与当时的战局息息相关。

全面抗战爆发前几年,国民政府知道抗战的全面爆发已不可避免,开始加紧整编军队,这也是这一期间将官任命较多的原因。

年抗战胜利了,自然是要论功行赏、加官进爵,所以这年也是任命将官的一个高峰期。

▲年9月3日,参加胜利日大游行的中国军人

而年,虽没有诸如三大战役一样的大决战发生,却是国共双方的转折之年。这年中,国共双方实力此消彼涨、相互转换。解放战争第二年度(年7月至年6月),万国民党军队被解放军消灭,军官损失严重。

随着年三大战役的展开,国民党军队更是损失惨重,大批部队成建制的起义、投诚、被歼。为负隅顽抗,蒋介石也是继续补充军队。所以这两年,又出现了一个国民党任命将级军官的高峰。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第八卷附表

至于年,国民党方面已是苟延残喘,朝不保夕,连老蒋都跑到台湾岛上去了,哪还有心思去搞升官这一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