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馆读书笔记不以方法论

宁夏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xiuchang/20588.html

中国文化的精神有三个支柱:君道,臣道,师道。

为君者,仁,效法尧舜,尊崇先贤圣王,推己及人,仁爱天下,不仅是滥用权力。

为臣者,忠,先忠民,再忠社稷,后忠君,敢于匡正,不仅是听指示。

为师者,化,传道授业解惑,凡志于学者,有教无类,德为先,修身为本,以文化人,使顽者廉,愚者智,不仅为自己,自立立人。

相传,曾国藩有十三件本事,现在只留下《冰鉴》的相人之术和《曾国藩家书》的齐家之法,其余是十一件本领尽数遗失,不曾传下。在《冰鉴》中有这么一句话“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若要看调理,尽在言语中。”

曾国藩是一个通达儒释道且极具智慧的人,留这么一本书给后人,确实是一个方便之法,他的这句话被无数人奉为金科玉律,以此来察鉴别人,为“君”的领导者,以此来用人;为“臣”的干事者,以此来察言观色;无论是用人,还是被人用,看人,还是被人看,都是一个衡量或利用,只有发生“师”的作用时,才能起到修正、匡扶、弥补的作用,给人以成长,给人以改过自新,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车间的老师傅、部门的领路人、给予指点迷津的上司、指正你错误的同事朋友,这些能让生命改变,让你变得更好的人都是在发生“师”的作用,孔子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

“若要看调理,尽在言语中”,看一个孩子的状态,这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言语中的用词,逻辑,语气助词,语气,表情,都是内心的展现,这个过程对孩子内心信息的捕捉和感受要求“师者要没有“自己”。

所谓“没有自己”就是:

不能有私心,有私心就有偏重;

不能有情绪,有情绪就不足敏锐;

心不能动,心若动气场就不平稳;

及时反馈回应,恰当的反馈是最好的尊重;

随时匡正,定海神针在心中,不被对方情绪带走,还能对他错误的认知、以为、情绪及时调整拉回;

给予营养,知道困境在哪里,立刻给他一个不同的视角,带他看到不同的风景,有对比才知道那种视角是对的。

这一切都是在言语谈话中发生,感受的一切都要是扑面而来,它自己来的,不是你在对方身上去找寻搜索窥探的。但这个时代的人都太聪明,讲了太多道理,听了太多道理,到处都是在讲道理的人、老师、大师,人的内心对“语言”的力量都有些麻痹了,在古代的一个历史时期有“坐而论道”“口若悬河缘木求鱼”“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比拟,讽刺人们只会动嘴,不切实际,不想吃苦,不想踏踏实实,这个时代的气息又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很久以来,我都不敢在文字里谈方法论,这很可怕,会让看的人误入歧途,以为懂了道理讲得出来就是自己会了,尤其是教育上,误人子弟,罪在百年。这个时代的孩子们,享福太多,吃苦太少,家长们呵护太多,孩子们关在笼子里太久,道理讲的太多,事情做得太少。我们把教育的理念和调整这个时代孩子内心的方法都融合在了做事里,事情做到了,自然能感悟到,不做,永远不知道道理是怎么发生作用的。

如果您在教育上遇到了什么困惑,欢迎加入我们,体验一下我们的自然生活教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