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子于归之宜其室家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世说新语〉及其前后》)让人读起来颇有味道。《世说新语》直接从生活中摄取比喻的物体,给人以亲近感,能够直接唤起人们经验里的生动意象。如日月星辰、草木禽兽,这些都是平常的自然景物,而一经刘义庆的语言加工,即异彩生辉。《世说新语》这部书的长处显而易见,资料宏富,人物众多,犹如一个万花筒,每换一个视角,都可以观赏到不同的精彩。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视之,书中选录了大量的名言佳句,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文章便生动多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成为后世作者创作取材的源泉,也影响到整个文风的变化。刘义庆《世说新语》以潇洒优雅的文笔展现了魏晋世族社会的波谲云诡和士林精英的心灵悸动,给人以简约玄澹的艺术美感。清代学者刘熙载指出:“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出而一变,佛书入中国又一变,《世说新语》成书又一变。此诸书,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惟涉而不溺,役之而不为所役,是在卓尔之大雅矣。”(《艺概》卷一《文概》)尤其是其中穿插的大量的成语、俗语和谚语,不少已是家喻户晓。如望梅止渴、一览无余、千岩万壑、相煎何急、身无长物、肃然起敬、拾人牙慧、标新立异、覆巢之下无完卵等,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现代文的写作中。从文字欣赏的角度视之,会发现书中的文字通俗易懂、质朴无华,读起来朗朗爽口,不像六朝文中其他文体的文章那样深奥难懂,因而易受多层面读者的欢迎,有很强的感染力。有些文章采用的文字如同口语,不加雕饰,反映出当时的一些特色,为后人研究六朝时代的词汇、语法提供了帮助。而且这些口语的引用,读后让人觉得意味隽永,顿生阅读的雅兴。如《政事篇》中王导对几个“胡人”弹指说的“兰阇兰阇”,就是一句胡语,保持了语言的原汁原味;而在《排调篇》中王导对刘惔说“何乃渹”,这里的“渹”是吴语“冷”的意思。相煎何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视之,书中的人物无不各具个性,语言的时代特征使《世说新语》对声情各异的历史人物具有特殊的传真性,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如《言语门》中,同样是吟咏雪花,谢安侄子谢朗想到的是“空中撒盐差可拟”,而侄女谢道韫想到的则是“未若柳絮因风起”,才思之高下不同。《文学门》中,同为正始名士,何晏注的《老子》就不及王弼;《容止门》中,同为西晋的两位大文学家,潘岳相貌英俊,出去游玩,姑娘们都伸手抓住他,争着跟他搭讪;左思则相貌丑陋,出去只会招人讨厌。老子尤其是书中在描写人物形象时,还蕴含着某种深刻的含义,让人在觉得趣味的同时,会思考和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如“雪夜访戴”一段,说王徽之住山阴时,一夜忽然下雪,他睡醒后漫步出屋,品酒赏雪,不禁吟起《招隐诗》来。突然他想起了友人戴逵,尽管其远在剡县,王徽之仍然乘兴乘船连夜往剡县赶。船行了一夜才到,来到戴家门口,王徽之却掉头又回家了后来有人不解,问其原因,他坦然告知:“我本乘酒兴而来,现在酒兴散了,何必一定要见到戴逵呢?”这件事不仅反映了王徽之鲜活的个性,也寓意人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求尽兴的哲理。下雪从地方文化的角度视之,书中涉及的京口人文可补地方史志的不足,这一点现在看来非常可贵,因为原汁原味保存下来的京口六朝文献实在是太少了。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京口,对当地的人情世态有深刻的体验,所举实例颇具代表性,可以考察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独特举止。溯其源,史书中常称京口人素以民风淳朴而闻名于世,《世说新语》即可佐证。如书中“袒腹东床”的故事:“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世说新语故事中说晋朝太傅郗鉴在京口时,家中有爱女郗璇貌美待嫁。他听说丞相王导家的子弟长得英俊,就打算选一个和爱女成亲。王导对这门亲事也很热心,就答应了。有一天,郗鉴派门客持他写给王导的亲笔信到王府选婿。王导见信后,告诉来客子弟都在东厢房,可以任意选。门客到东厢房看后,回来告诉郗鉴说:“王丞相的子弟长得不错,都潇洒英俊。听说选太傅女婿的事后,一个个认真对待,饰容待客,其中只有一个公子,袒腹卧于东床,好像没听说这回事。”郗鉴闻听汇报后,高兴地说:“就选那袒腹东床的为婿,我就看中他了。”郗鉴后来又走访王府,知道了这个青年是王羲之便将女儿郗璇嫁给了他。这个京口发生的趣事说明了王羲之的淳朴,也说明保持本色的人往往更受人的喜爱。王羲之后人喜欢读《世说新语》,因此就有很多人去模仿拟作,于是按它的体例编写的作品很多。如唐代王方庆的《续世说新书》,宋代孙平中的《续世说》,明代李绍文的《明世说新语》,清代章抚功的《汉世说》李清的《女世说》颜从乔的《僧世说》、王晫的《今世说》等,不过影响都不及《世说新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