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攻郡,友人语③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④之,宁⑤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⑥。”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①荀巨伯:《荀氏家传》说他出自颍川荀氏,生平无详细记载,东汉桓帝时人。
②值:遇到。
③语:四声,告诉。
④委:抛弃。
⑤宁:四声,宁可、情愿。
⑥国:指地方。
荀巨伯远行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到胡人攻打郡城,朋友对他说:“我反正是死定了,您快离开吧!”巨伯说:“我大老远过来看您,您却让我离开,背弃道义苟且偷生,岂是我荀巨伯会干的事!”等胡人攻入城中,问荀巨伯:“我们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男人,竟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抛下他,我情愿用自己的命换朋友的命。”胡人纷纷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进到了讲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回去了,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开始胡扯
东汉桓帝时的某一天,家在颍川郡的荀巨伯收到了老朋友的一封信。信中说:老伙计,我得了重病,估计要去见老马了,如今唯一的愿望,就是再见你一面,共同追忆下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荀巨伯收到信热泪盈眶,立马收拾停当,去见自己这位好基友。朋友家(大概率在山西或者甘肃)在几千里外,荀巨伯一路赶着牛车,颠的骨头都快散架了,终于在朋友断气之前见到了他。
两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咳咳,又走错片场了。荀巨伯正询问朋友的病情,却听到户外一片嘈杂,朋友的家人出门一打听,原来是胡人(大概率是鲜卑人)快要兵临城下,大家都开始跑路了。
朋友说:“这群胡人野蛮残暴,可是杀人不眨眼啊,你们别管我了,赶快跟着跑路吧,我的病反正是好不了啦,早晚都是一死,你们就不要管我了。”家人们寻思他的话说的对啊,为了家族的延续,我们要忍辱偷生,老爷子您听天由命吧。家人们都走了,只有荀巨伯留下照顾朋友。朋友说:“巨伯呀,我不能连累你,你赶快走吧,临死前能见你一面,我已经知足了。”
荀巨伯昂首挺胸道:“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讲义气!我抛下你逃跑了,以后还怎么当大哥带小弟?你别再说了,我先下碗方便面给你吃。”
胡人很快攻破城门,涌入城中,一看就这家房子的烟囱里炊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牛肉面的香味。一名胡人将领带着人冲到那位朋友家里,荀巨伯该干嘛干嘛,直接把他们当空气。这将领感到很诧异,问道:“稀里古嘎,呼哩哗啦,咕噜咕噜斯米达?”白翻译道:“我们千夫长问你,我们大军一到,整个郡的人都跑光了,你这老爷们是咋回事,敢一个人留在这儿?”
荀巨伯说:“朋友生病了,卧床不起,我不忍心抛下他不管,你们要杀人就杀我吧,我宁愿代替朋友去死。你们不就是要个统计数据吗,拿我的人头去刷数据吧。”胡人们一听都惊呆了:我的天啊,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义薄云天的人,老爷们儿就该向这位先生学习,跟这位先生相比,俺们都不算人啊,撤撤撤,今天不适合抢劫、杀人!荀巨伯严重挫伤了胡人们的自尊心,让他们自惭形秽,收兵回草原了,这个郡城也得以保全。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前八篇多是些吹捧之语,到这第九篇才是个具体的事例,并且这故事性太强了,说实话,这个故事我爱讲,满满的正能量。与前几篇入了正史的大人物相比,荀巨伯只是个无名小卒。《荀氏家传》里说他亦出颍川荀氏,汉桓帝时的人物,以德行闻名。然后就没了,这个人连大名都没有,巨伯应该是他的表字。可就是这么个小人物,却以他的义举,被人口口相传了几百年,最后记在了《世说新语》里,得以流芳百世。
一般人在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往往是不顾一切的保命。而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在于他们在关键时刻,在生死关头,舍生取义。面对急驶而来的火车,欧阳海选择了牺牲自己,推开了铁道中央的战马,避免了出轨事故。公共汽车上歹徒行凶,一车人麻木旁观,徐洪刚站了出来,面对持刀歹徒几人的围攻也不退缩。消防员陈建军为救跳楼轻生女子,飞身扑出去的时候毫不迟疑,壮烈牺牲。
社会上、生活中,见义勇为的事情太多太多了,这些见义勇为者平时可能跟我们一样,做着平反的工作,辛苦支撑着一家人的生计,默默无闻的活着,但是他们在关键时候的选择,让他们从小人物变成了英雄。我们的生活因为有这些小人物而变得美好,我们的民族因为有这些小人物而变得伟大,我们的历史因为有这些小人物而变得温暖。
我们,需要荀巨伯这样的朋友;我们的民族,需要荀巨伯这样的小人物。据说本篇短文入选了某版的初中语文课本,这是好事,我们的孩子们也需要接受“义”的教育,平时不要向老师打小报告。
也祝各位都能交到荀巨伯这种真朋友,随叫随到,不离不弃。记住,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义(出)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