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可以变,原则是一生的世说新语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s://baike.baidu.com/item/刘云涛/21900249
《世说新语》德行篇第30则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说之。”小释:散骑常侍桓彝听到有人谈论竺法深,就说:“此公素来有名望,而且受到前辈贤达的赏识、赞扬,又和先父是最好的朋友,不该谈论他。”杂评:1、家教渊源桓彝由于幼年丧父,从小就落入贫寒的家境。稍长,他能以积极奋进的态度对待苦难。这种积极的处世行为,深受社会赞赏。桓彝又身为传统儒学世家谯国桓氏的子弟,经学大师桓荣的嫡系九世孙,自小自然饱读儒学经典,服膺礼教。2、江左八达然而,在玄风大盛的东晋士族社会,古板保守的儒家行为,是吃不开的。所以,桓彝为了挤入东晋上流社会,不得不改弦更张,暂时放弃了儒家教条,而附庸风雅成了一个风格出挑的玄学青年。裸奔、酗酒、奇装异服、披头散发等等时尚标志,开始成为桓彝生活的主题。由于行为大胆,风格前卫,......桓彝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并最终成功地挤入名士团体“江左八达”,成了举世瞩目的大名士。3、但是当两个思想对撞时,桓彝还是体现出了他自己的原则。所以说有些原则,是可以贯穿人的一生的,和思想、理论以及学问的变动无关。在清谈大盛的时代,桓彝的选择是,对有学术修养,且和自己的父亲是好友的竺法深,选择回避不谈。附注:1、桓彝(-年),字茂伦,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晋朝大臣,汉朝经学大师桓荣之九世孙。晋惠帝时,为州主簿,拜骑都尉;晋元帝为丞相,以为安东将军、丞相府中兵参军;及即位,累迁中书侍郎、尚书吏部郎。晋明帝时,拜散骑常侍,封万宁县男,补宣城内史。晋成帝咸和三年,死于苏峻之乱,追赠廷尉,谥号为简。咸安中,改赠太常。2、竺法深,东晋僧人。因为佛教传自印度,印度古名天竺。故当时僧人以竺为姓,而不同于现世以释为姓。名潜,或称道潜,字法深。俗姓王,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出自琅琊王氏。18岁便出家,师从富有才解久负盛名的名僧刘元真,慢慢克服了一般士族子弟习见的浮华性格,深刻钻研了般若学的佛学理论,加上相貌堂堂,谈吐风雅,在京城洛阳已小有名声。至24岁时,独自登坛讲学,所讲《正法华经》、《大品般若经》,义理深奥,剖析明白,前来听讲受业者常济济一堂,多达五六百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