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出于机缘还是出于后人的过分解读,名留青史的艺术家们总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暴露自己的人生伏线。
年谢添导演版《茶馆》01
大清王朝覆灭之际,老太后偷偷带着光绪小皇帝在一众心腹护送下逃到了西安,徒留一群不知内情的清兵把关老城门,一腔忠心地护着重重紫禁城里头其实早已离去的主子。
而老舍(舒庆春)的父亲舒永寿就是那群皇城护卫军卒中的一员,他傲于满族旗人的身份,八国联军打进来时毫不犹豫地站在前线,最终尸骨无存。
那一年老舍才刚满一岁。
父亲一死,舒家立刻陷入绝境。老舍的母亲不识字,只能靠着给人洗衣填补家用,炮火纷飞的乱世打砸抢劫杀人见天发生,孤儿寡母四人相依为命,极力靠近“活着”的边缘。
日常已是难过,年关更加难熬,前来讨债的人围堵家门,母亲一个个求过去,盼望能够宽限一点日子,兴许是从那时候起,老舍开始不喜欢过年。
年轻时的老舍9岁那一年,老舍终于有了点运气,一名叫刘寿绵的善人为了给女儿找陪读,资助老舍进入了私塾。那时的刘善人大概没有想到,仅仅因为这一件事,他在漫长的历史中竟被白纸黑字记录了百来年。
几年后老舍读完私塾,不堪的旧时代已经彻底支零破碎,他原本无力继续学习,却恰逢北京师范学校招生,不仅免费读书住宿,学校还统一发放服装伙食,一千余人取前五十,老舍成功入学。
自那一刻起,他的人生被彻底改写,不止从底层人民跃升为知识分子,还得以在荒唐岁月里写出一页页真诚的悲歌。
02
与童年时代相比,老舍的青年时代过得还算顺遂,兴许老天也觉得他浑身是苦,才忍不住要给他一丝甜。
从师范学校一毕业,他就当了老师,成了校长,勤勤恳恳四年后又被委任为学务局的劝学员,工资每月有整整一百大洋,跻身高收入人群。
但因为同僚肥肠大肚,混吃等死,只懂得捞油水,找肥缺,老舍深觉这个工作于民于国无益,最终与上司大吵一通拂袖而去。
文人的傲气是这样的,物质的苦早已吃得不想再吃了,但与精神苦难相比,还是宁可身无分文。
写作中的老舍辞职之后,老舍又通过朋友介绍去了周恩来曾经豪言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天津南开中学继续做老师。
细数当代文学史上留有芳名的作家,少有不曾当过教书匠的,也许正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张张残酷现实下依旧稚气的脸,所以他们才能保持文学上的赤子之心。
到年,老舍赴英讲学六年,期间独立创作了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声名鹊起成为文坛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