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家训碑承载千年优秀家风浙江日报

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优秀家风。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上虞五夫《李庄简家训碑》,就是宋代名臣李光对家规家教家风的完美

诠释。

(一)

清光绪二十四年()《上虞县志校续本》卷四十“金石志”中,有一篇《李庄简家训碑》文,碑文题为“庄简李公家训”。碑文原有正文共计个字,但所剩下文字仅62个字。接着有一段说明:“越中金石记考,公(李光)墓在余姚之姜山,是碑当日其家,或立于墓所,或置于坟寺。由于年久日长,石碑严重破损,已有不少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缺了79个字。为此,我查阅了清《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庄简集》,所幸卷十七的一篇宋李光撰《示孙文》,就是《上虞县志校续本》卷四十记载的《庄简李公家训》,填补了其中缺少文字的空白。《示孙文》正文云:“少年欲励志操,见世间膏梁子弟,当以俭素胜之,不起羡慕之心;见人之居处华洁过度,凉榭温室,洞房窈窕,则思颜氏陋巷之安;见人之盛馔,甘脆肥浓,则思仲尼饭蔬饮水之乐;见人之佩服、车舆、犀象、珠玉之珍,则思子路衣敝缊袍之温。若能置吾言於座右,常作是观,庶免鄙夫陋人之称。见贤思齐,见不善惕然自省(出自《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则可入圣贤之域。古人不难到,顾力行何如耳”。说的是李光告诫他的子孙要时刻以孔子、颜回、子路等人为榜样,始终保持励志情操,清廉俭朴,并要求作为座右铭,见贤思齐,身体力行。起初李光家训刻在石块上,竖立五夫家中墙壁旁,用来告诫后代子孙。李光逝世后,石碑立于姜山墓所或坟寺,最后迁至姜山土谷祠内。

《上虞县志校续本》卷七列传人物篇,用相当长的篇幅记载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李光的生平事迹。李光(—年),字泰发,谥庄简,上虞五夫人,沉浮斡旋于北宋、南宋交替那个风雨飘摇的政治舞台50余年,曾三任吏部尚书,绍兴八年()担任与宰相秦桧同议朝政的参知政事。由于他刚正不阿,清廉正直,对秦桧一伙媚金求荣,和议投降行为深恶痛绝,决不同流合污,由此决定了他惨遭贬谪,深受秦桧迫害,秦桧任相18年,李光被贬谪18年,其中流放海南达12年之久,受尽磨难,直至秦桧死后,才得以北返复官。人物传中有一段李光对儿孙的训示:“尝语其子曰:居家尽一孝字,居官尽一廉字,立朝事君尽一忠字,一生受用不尽。又曰,凡后生所至处且须从贤士大夫游”。李光的这段《尝语其子曰》和上述的《示孙文》,是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体现,至今对于教子育人和家庭伦理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光为子孙立家训,他自己首先作出表率,“持身甚严,时推能世其家”。始终保持勤政清廉,官品忠正,公忠体国,一心为国为民。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受到后人的赞美和崇敬。《宋史卷》和《清四库全书》为他立传,明初建于上虞老县城丰惠大成门东的乡贤祠给他入祠供祀,清光绪十五年()建成的海南海口五公祠,李光的塑像气宇轩昂地立在那里,象菩萨一样受人顶礼膜拜。他任过知府的安徽宣城,人们也立祠庙祭祀他。原上虞文物管理所所长、研究员马志坚先生在他的《上虞五千年》一书中称李光是“五百年来第一人”,用整一个章的篇幅专门记述李光。该章的开头一段写道:“上虞是我国少数几个历史名人比较多的县份之一,其中,开创性的人物有三位。那就是王充、谢安和李光。……李光是继东山谢氏后,第三次出来托举上虞的总结性人物。‘侯景之乱’后,谢氏一族油尽灯枯,上虞再次进入‘冬眠’,这一‘睡’时间长达五百年,这种沉闷的局面等到李光的出现才得以打破。李光对于上虞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风光,而是开了风气之先。他揭开了上虞由宋至清历代、乃至当代,人才源源辈出的重重帷幕;他引领了传统社会上虞的精神走向。其人品、学识、持家、爱乡、为国等方方面面堪称楷模,誉之为五百年来复兴、影响上虞第一人,并不为过。”马志坚最后这样表述:“李光对于上虞社会宋以后的引领、带动作用不可低估。就思想意识、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前后变化、提升而言,李光是道分水岭。李光之前上虞文化心理虽说也从属于耕读传家。但耕多读寡,基本层次较低。李光以后耕读并重,且以耕为手段,读为目标,以广大门楣为最高理想;李光之前上虞崇孝尚义,但价值观念体系缺胳膊少腿,并不完善。李光以后,忠孝节义、礼仪廉耻相互映衬,显得比较全面,并一直贯穿至解放前后。”

(二)

由于李光子孙直接受他的优秀品质的影响及李光家训的传承,李光一门风生水起,崇文尚学之风盛行,祖孙四代都有进士及第,有不少升迁至知府以上官吏,没有出过一个贪官污吏。

李光是进士及第,长子李孟博是进士第三名(探花),孙子李知孝、李知退,侄孙李知新,及李光的曾孙李复、李衢均考中进士,其中曾孙李复与叔父李知孝两人同次并登进士第,被传为佳话。李氏家风正气浩然,为官政声显著。二子李孟坚知无锡、秀州、陆州府,迁提举淮东常平茶盐事;四子李孟珍官至奉议大夫,浙西路兼扶司参议;幼子李孟传知江州,累官至太府丞,后以朝请大夫直宝漠阁致仕;侄孙李知新官至朝议大夫,知徽州;孙李知孝官至宝谟阁学士,朝散大夫,兵部尚书兼侍读,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知宁国府,累赠金紫光禄大夫……李氏一脉不仅入仕众多,其人格品行更是影响了当时的官场。

由于李光家族的声望,南宋皇帝理宗赵昀敕赞李氏家族“衣冠朝像,科第传家,簪缨继世,忠孝和友,子孙永传。(虞邑潭头李氏宗谱载)”明万历三十四年()《新修上虞县志》卷之十五人物志名贤列传云:“李光诸子皆知名士。孟博,字文约,登绍兴五年进士第三人。孟坚,字文通,以学行举知无锡,又知秀州,坐累谪岭南。会告其家有私史,窜陕州。桧死,复官知无锡,迁淮东提举。孟珍,字文潜,善草书。擢守江阴及沿海制置司参议,皆不就。孟传,自有传。孙知新、知孝、知退,曾孙复、衢,并登进士,为显官,世济其美。……元至正间祀乡贤(宋史本传兼嘉泰会稽志,宝庆续志、正统志、万历志),子孟博、孟坚、孟珍、孟传均被列入。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本》列传人物中,李光,孟博、孟坚、孟珍、孟传、知退、知微、衢、衎等9人列于其中。明初建于老县城丰惠的乡贤祠,有82名乡贤入祠供祀,李光家占了6人:李光、李孟传、李孟坚、潘畤(李光的上门女婿)、李知退、李衢。乡贤祠有19位乡贤传赞,其中李光一家四代有四人乡贤传赞。像这样一家四代均进入乡贤祠殿堂,在上虞仅为李光家庭。(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