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人们去翻开那段清代末年中华民族的“耻辱史”时,腐败、懦弱、无能……这便是众人不言而喻的评价,而对于晚清的那些大臣们,人们也同样没有什么好印象——毕竟就历史课本来看,清末时期大臣们往往都是灰头土脸,被派遣各地,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背负各种耻辱和骂名,例如李鸿章。但近年来学者对历史不断剖析,使得人们对那段晚清耻辱史的评价也逐渐客观,同时也让人看到了那个时代位高权重的大臣们为人处世的闪光点。其中就有这样一位晚清重臣,被后人评价为“千古第一完人”,那便是曾国藩。
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也是中国历史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没有显赫的家室,天赋堪称晚清大臣中最差的一位,却能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如此复杂多变的时代格局中脱颖而出,被誉为大清朝“中兴第一大臣”。但随着历史学家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曾国藩“黑历史”被扒出——屠杀无辜,烧杀掠夺,手段残忍至极。所谓“人无完人”,曾国藩为何得到评价如此之高,他又因何而“招黑”呢?
曾国藩出身平常,家族中五六百年之间,未尝出过金榜题名的先辈,而曾国藩自己也花了七年之久才考取了秀才。关于曾国藩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天晚上,小偷卧在曾国藩的房梁上准备趁他休息而盗窃。曾国藩则在背一篇文章,没想到背到了半夜三更还没能完成。小偷于是跳下房梁,对曾国藩说自己光听都背下来了!骂骂咧咧地翻窗离去。由此可见,曾国藩天资并不聪慧,甚至是愚钝。但凭借这样的“笨功夫”,曾国藩最终用勤奋敲开了科举功名的大门。“一身能勤能做,虽愚人亦有贤智之风”,这便是曾国藩一生的处世之道。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曾国藩认为圣人与凡人最大的区别即是否节欲。于是年轻气盛的曾国藩便立志戒色,还题字于书上,时刻记录自己的所作所为,检讨反省自我。在曾国藩身上散发着儒家传统思想的魅力,但即使孔子都表明“食色性也”,曾国藩依然坚定不移,硬是用自己的自律,抑制住了凡人的本性。曾国藩在识人用人方面独有一道,晚年写出巨著《冰鉴》。由此可见,曾国藩能成为一国之器,成就一番事业绝非偶然。
曾国藩严以律己,勤以修身,为大清做出巨大贡献:他派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建造第一艘轮船,创建第一所兵工学堂……那么,曾国藩的“差评”又从何而来呢?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的行为令人发指。曾国藩下令:“可诚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农民革命战争,其意义重大且积极,而曾国藩镇压太平军,无疑成为革新道路上最大反派之一。而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血腥原则,又让曾国藩成为了最大的刽子手。时《华北先驱报》报道清军的残忍行为:砍头、开膛、奸杀……评价其行径为“最精细的凌迟酷刑”。南京城中腥风血雨,博学多识的曾国藩摇身一变,成为了“魔鬼的化身”。
不仅如此,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曾国藩不但不安抚难民,反而认为其为叛军的家眷,将他们困于城中,活活饿死。太平天国运动领导者洪秀全病逝后,曾国藩却不依不饶,硬生生将洪秀全从坟墓里挖出来,剁成肉酱。这位位高权重的“完人”,成功戒色,识人用人之道流传后世,信奉儒学,无奈却走不出仇恨的阴霾。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是后人对曾国藩的一生之概括。在笔者看来,如此心狠手辣的他并不能称之为完人,但其内外兼修的品格值得大家学习。曾国藩教会我们严以律己,勤以修身的同时,我们也应借前车之鉴,做好宽以待人!
文
南书房
杂史篇
感谢观看由「南书房」带来的独家原创文章,觉得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赞、转发一下。如有不足之处,还望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