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国藩善于识人用人,并专门写了一本如何识人的书,叫《冰鉴》。翻开曾国藩的各种历史传记,我们不难发现,其识人用人的技巧,多半凭借此书。
那么,曾国藩又是如何管理人才的呢?这才是我们要讲的重点。
曾国藩管理人才的方法,没有识人用人复杂,仅仅靠两个方法。但是,却让武将喜欢,文人满意。
01第一个方法:靠奖励
曾国藩对人才,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他都十分尊敬。
这就意味着,在曾国藩的手下,各种人才都有,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奇才。
曾国藩自己也认为,对人才不能要求太过于完美,尤其是一些中等人才,要多鼓励、奖励,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才识,如果一味地斥责批评,就会让其对自己没信心,逐渐成为朽木、庸才了。
那么,曾国藩是如何奖励手下的呢?我们从他对湘军的薪酬制度中就可以看出。
曾国藩自己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但他对下属却十分康概。他规定,湘军士兵每月的饷银是四两至六两。这个待遇非常高,比当时朝廷的正规军绿营士兵要高出三倍左右,比农民务农收入要多出四倍左右。
除了对士兵外,曾国藩对将官的待遇更高,一个中级将官,每年可收入白银一千八百两,一个统领一万人的将军,每年可收入五千四百两。
正是因为曾国藩十分康概,让他拥有了一批忠心耿耿的人。
02第二个方法:满足他人的好名之心
曾国藩深谙人的心理,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他除了对武人给银子外,对文人则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在鼎盛时期,除了手下数不胜数的武将外,还有一群特殊的人,即幕僚。
清朝时期,给人当幕僚的人,大多是在科举上不顺,或者在官场上混的不顺的人,希望给人当幕僚,从而取得一定的地位。
曾国藩的幕府中,各种人才都有,有带兵打仗的,也有专门负责文案的,还有负责后勤的等等。根据统计,在曾国藩的幕府中,有记载的人就多达89人,包括了郭嵩焘、彭玉麟、李鸿章、左宗棠等赫赫有名的人物。
对文人的管理,曾国藩并不完全用银子,而是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名之心。他通过不断向朝廷举荐的方式,让他的幕僚每个人都有顶戴,以满足他们的好名之心。
另外,曾国藩还扶持一些有才能有野心的手下,让他们自立门户,和自己齐名,比如李鸿章、左宗棠,如果没有曾国藩的提携和帮助,他们就不能在晚清大放异彩。
正是靠这两个方法,让曾国藩的手下“皆大喜欢”,都愿意跟随他,为他鞍前马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