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的念奴娇,不是很出名,却写得恢宏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16/5629059.html

01导语

在中华几千年文化长廊里,借古咏今的诗词也是一大题材。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者是一些历史古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古人、怀念古迹来寄托自己心中的感慨,达到借古咏今、借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词作有很多,代表作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等。

还有一位南宋诗人,也写过一首怀古词。比起苏辛略有逊色,但从其笔下勾勒出的恢宏的山川地势图,以及表达的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而言,不失为一首经典之作。

它就是南宋诗人陈亮的《念奴娇》。

02词与译文

念奴娇

南宋.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疆场。

译文:

登楼远望,不由得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可谓鬼斧神工,如此地势竟被看成了天设的南疆北界。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岗。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地势。六朝的旧事,原来全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打算!

于是笑王谢等人,登高望远时,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守住神州的实际行动。他们依仗着长江天险,自以为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中原地区人民的疾苦?凭借这样有利的地势,正好可以长驱北伐,无须前怕狼,后怕虎,如祖逖北伐一样,收复中原。应学古人一鼓作气,何须顾虑对方的强大呢?

03写作背景

陈亮,(~)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他的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显示其政治抱负,是宋词中"豪放派"的主要人物之一。

陈亮力主抗金,竭忧于国事,为国家民族的复兴尽瘁忧梦,曾多次上书宋孝宗,反对苟合偏安,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他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虽也曾得到孝宗的赏识,但终未被任用。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年)春天,陈亮前往京口(今江苏镇江的市)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期间曾多次登上北固山多景楼,并写下了这首词。

04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论今之作。不仅是从诗人的角度,还从政治家、军事家的角度来分析地形利弊,并陈诉自己的政见。

开头两句抛开怀古之作先写景的俗套,大笔一挥,直抒胸臆:登楼环顾,不禁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由此也引出下文:自己的心意究竟是什么?为何无人能解?

接下来两句,并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心意,而是写出了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鬼设神施”正是对所见地势险要的形容。如此地势,居然只把它当作是“天限南疆北界”——这也正是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险,正是这种藉天险以求苟安的主张,令心怀家国求祖国统一的作者无比心痛。

“一水横陈”三句,指出京口地形险要,三面环山,应当北上争雄。“做出争雄势”写出了诗人看到如此山川地势,想要全力一战的酣畅淋漓之感,只可惜统治者缺乏北伐争雄的远大抱负与勇气。

因此后面的“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则是借六朝旧事,来揭示现实中当权者苟且偏安的思想实质:六朝凭险而偏安,为保住少数人私利,无心北伐。而今南宋朝廷颓靡不振,紧步六朝后尘,怎能不令爱国志士心寒?词人词锋犀利,对当下的形式批判可谓入木三分。

下阕紧承上片结尾来写。

前三句引用《世说新语·言语》新亭对泣的故事。“王谢诸人”概指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学英雄落泪,却无“克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此来讽刺当时朝廷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意思是当今朝廷凭借长江天险苟安,却不管中原被占已久,如何才能收复。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

后面的几句均写了如何“争雄”。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正好可以长驱直入,不必畏头畏尾。中流誓,用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充分显示出词人豪迈朗爽的胸襟气度。这几句词由前面的愤郁转向豪放,意气风发,辞采飞扬。

最后一句紧承“正好长驱”,进一步抒写必胜的乐观心态。词人用典故诉说自己的豪言壮语。“小儿破贼”和“强对”都是用典分别见《世说新语·雅量》和《三国志·陆逊传》,从而达到借古咏今的目的。

到这里,一开头提出的“今古几人曾会”的“此意”已经尽情发挥,全词也就在破竹之势中收笔。

这首词纵论时弊,自眼前的山川河流图,痛快淋漓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充分显示出自己词人兼政论家的性格。这种大气磅礴、开拓万古心胸的强音,在萎靡不振的南宋,是足以振奋人心的,其精神亦可流传千古!

05结语

作者登上镇江的多景楼,眺望长江对岸,慨叹此处形势正宜出兵北伐、一举收复失地,并非仅作为防御胡人南侵的天然屏障而已,可惜古今却无人能识。全词议论精辟,笔力挺拔,大有雄视一世的英雄气概。

四首不出名的初夏诗,写出了初夏的别样风情,你读过没元稹《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苏轼《江城子.江景》:西湖美景写得别具一格,有景美还有声乐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