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闲居赋词
《贺新郎》一词,是辛弃疾被罢职,闲居于信州铅山时的作品,词前还写了序言,大概意思是说:他在铅山县修建了一个瓢泉新居,这首词是为了新家的“停云堂”所写。当时,词人正独自坐在停云堂中,欣赏着四周山水,触景生情,追思过往,于是仿照陶渊明诗歌《停云》所抒发的情感,随手写了这首小词。知道了词作的背景,再读《贺新郎》时就非常容易理解了。词人开篇就言“甚矣吾衰矣”,直言自己已经日薄西山,垂垂老矣。紧接着就写“故友零落”和“功名未竞”,岁月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壮情绪一股脑地涌出。我见青山多妩媚然而,悲愤中依然有壮烈,“一笑”二字一扫阴霾,转而去写眼前的“喜乐”,那就是青山美景,逍遥淡泊。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更堪是警己之言,词人希望像青山那样,宁愿孤独也要保持高洁,绝不同流合污。下阙借酒抒怀,从陶渊明的怡然自得,写到江左“求功名”的人,两相对比,更衬托出了陶渊明的高尚情操。辛弃疾酒酣时长啸:“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道出了自己心中的慷慨激越和愤懑不平。末一句“知我者,二三子”与上阙呼应,完美落笔。了解辛弃疾生平的人,很容易就能读懂这首词所表达的含义。辛弃疾一生都以功业自许,以恢复中原为己志,虽然能力出众,但南宋小朝廷却甘愿退居一隅,再加上“求和派”的从中阻挠,以至于他长期壮志难酬,但即使年老被贬,依然初心不改。辛弃疾雕像02句句用典
初读《贺新郎》的人,常会觉得辛弃疾的这首词朴素易懂,但实际上词中暗藏不少“玄机”,几乎每一句都用了一些典故。只不过辛弃疾用典出神入化,滴水不漏,巧妙地把典故用在难以觉察处。首句“甚矣吾衰矣”,既是出自《论语》中的典故,其原话是: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是孔夫子感慨自己学问不深,想要效仿周公。“白发空垂三千丈”出典于李白的《秋浦歌》,被辛弃疾稍加修改,少了几分愁思,多了一些豪迈。李白《秋浦歌》“问何物、能令公喜”也并非辛弃疾独创,而是取自《世说新语》中晋朝重臣“桓温”的典故。下阙中的“搔首东窗”,与陶渊明赋的《停云》不无关系。“云飞风起”更是对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化用。就连“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这句狂傲的话,其实也是来自南朝文学家“张融”的典故。末句“二三子”再次引用《论语》中话,“首尾呼应”。03炉火纯青
读了辛弃疾的《贺新郎》,再仔细了解词中的典故,才知道什么叫“用典大家”,能把一个个典融入词作内容中,又不会让人觉得生涩难懂,真堪称是“炉火纯青”了。事实上,辛弃疾的词虽承继了苏轼的豪放一派,词作多以豪放为主,但却不拘一格,无论是词作题材,还是写作手法都别出新意。《稼轩公画像》从“了却君王天下事”爱国情怀,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农家生活,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怀古凭吊,到“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剪红刻翠,从诗史子集到人间琐碎,凡是见到的皆能入词,大大的拓展了词的意境和题材。对于写词的方式,他也“别立一宗”。喜欢读诗词的人都知道,不少诗词句子都是由几个意象的“拼接”而成的,虽然意境好,韵律强,但难免晦涩难以解释,辛的词就并非如此。辛弃疾把写散文、文章的方法融入到了词中,还吸收了大量的口语,每一句,每一片的意义都能连贯而下,通俗易懂,就像是在看一句完整的话,因此也容易理解。如“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就像是一句的话被分成了3部分。这就是他的诗虽用典多,但容易理解的原因,也是他的高明之处。不过,也有人觉得,诗词就应该“故作高深”一点,这样才显得有文化有内涵,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