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武林人物志意拳传人杨振杰第十四章

北京白癜风的价格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823/4454953.html

编者按:

意拳诞生于20世纪初叶,是迄今中国传统武术中唯一的无套路、无固定招式招法的拳种。本文以意拳第三代传人杨振杰先生的习武历程为主线,旨在为读者揭示意拳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在实战中的应用。

插画:胡盈智

80年代末的那天,杨振杰一路心情忐忑去了北京。本来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却因为洛阳街头无端遭遇挑衅奋起反击,把自己弄得像“逃犯”一样,心情很是不悦。转念一想:“先打完比赛再说!”

他本想借参加比赛排除胸中憋闷的恶气。不料到了北京组委会报名处,看到现场冷冷清清的,就问工作人员:“我是报名最早的?”答:“差不多是吧!只是……这场赛事恐怕要泡汤!”杨振杰感到吃惊:“怎么啦?”工作人员指指附近一个正在溜达的黑人,说:“国外就来了那一位,加纳的。这样吧,你先在北京玩一玩,留个联系方式,我们会跟你联系的。”他留了北京一个朋友的电话,就去会朋友去了。第二天,朋友告诉他,赛事取消了。这个消息,使他沮丧至极。

比赛取消了,杨振杰对在洛阳发生的事难以预料,干脆就在北京会起了朋友,找武友“打”,找文友“聊”。一晃新年将至,他住在中科院一个朋友的家里,朋友看出了反常,就问:“小杰,一个来月了,你也不提回洛阳的事儿,你是不是遇到啥事儿来北京躲避的吧?”杨振杰“嗨”一声,说:“真让你看出来了!”把来龙去脉说了一遍。朋友说:“真是这样的话,我给你疏通一下!”过了两天,朋友说:“小杰,你回去吧。没事了!”

杨振杰回到洛阳,就有好心人给他联系,说人家设宴请客,让他和洛阳老城那几个同他冲突的小伙子一起坐坐,和解一下。他对此毫无兴趣,认为太没有意思,委婉地拒绝了。那场小小的风波,也不了而了之了。

年,杨振杰到河南省洛阳经济学校任体育教师,开始专职教授防身术,后来就把传统武术和现代体育融合教学。到学校后,他向学校提议,并经过行政部门批准,成立了“河南省洛阳经济学校武术协会”,此为河南省内迄今唯一的中专学校武术协会。

当上教师,成家立业,按部就班上课……杨振杰成熟许多,动不动就“试试”的激情开始大减。年,土耳其帝国大学欲在中国聘请2名武术教练。经过层层选拔,杨振杰被圈定。不料,土耳其库尔德工人党与政府对抗升级,致使土耳其国内乱加剧,这项计划被取消。

杨振杰对意拳的痴迷程度却与日俱增。他拜师学习意拳,就是佩服意拳前辈提倡的“敢打、能打”的大无畏精神,他认为唯此才是“接近武术的本质要求”。他就是个优秀的践行着。在与所有人“试手”的记录中,有一次是他必谈的:那次,同一位洛阳武者试手的过程中,被对方一拳击中面部,他当即感到满嘴涌血,却闭口吞进肚子里,直到把对方击倒,才去找水龙头漱口,吐出的水还有许多血丝。数年后,和那位武者谈起,那位面露惊讶:“还有这事儿?当时我还真没看出来呢!”

在武术界认定杨振杰不愧是一个意拳大师的时候,杨振杰则感到:“越炼越糊涂,越无法准确表达”,谁向他问起意拳者何,他则相告:“意拳是什么?我真无法给个十分准确的概念。”杨振杰“试手”少了,和师父杨绍庚交流却频繁起来。杨绍庚对杨振杰敢打必胜的功夫和精神是满意的,也乐意同杨振杰说拳。杨振杰越听越弄不明白:老师是在讲哲学呢,还是在讲拳?越听越不明白,越不明白越想听,讲着听着,杨振杰越来越觉得意拳就是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一种“拳”,他不由得惊叹:老师真是“神了”!

意拳,确实很文化。如:昨天练得是对的,今天就错了;现在练得是对的,等一会儿是错的!有哲学命题:人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不是其翻版吗?意念引导动作——这不是精神和物质的辩证关系?意拳追求最快、最狠、最准——拳脚交加之时,只需快、狠、准那么一点儿胜负基本就分出了。

年6月,杨绍庚先生逝世,享年85岁。《洛阳体育志》将其列入“现代武术家、拳师”一栏。他的师兄窦世明在撰写《王芗斋弟子简介》中介绍他:“在北京育英中学就读时即喜爱中国武术,北京中国大学商学系学士。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始终在王芗斋老师教导中精研意拳,在理论与实践中均有极高收获,在太庙中国拳学研究会及八十年代组成的意拳研究小组,与姚宗勋、王玉祥、韩嗣煌、于永年等研究意拳,后协助成立北京意拳研究会。四十年代在西单商场大战三十六友、一百单八将时,力不可挡,使歹徒望影而遁,实为意拳之中坚,晚年任河南省武协顾问,意拳研究会顾问,在河南新乡、郑州、洛阳、平顶山、开封教徒甚多。”

杨绍庚先生是意拳第二代传人,在意拳界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到洛阳后做人做事十分低调。留下《意拳诠释》一书,由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香港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和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训练学研究室原主任于仙贵分别作序。霍先生、于先生都是意拳习练者、研究者。于先生写序时与杨绍庚先生交往已27年。

杨绍庚与夫人张丽华女士

年,于先生和几位同事受原国家体委领导部门的委派,向意拳大师韩星桥学习,探讨意拳功法引入现代训练的可行性。因而结识了韩星桥、姚宗勋、杨绍庚等意拳大师。于先生评价杨绍庚先生“为人坦诚豪爽,个性很强,外表严厉实平易近人。向其求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意拳的执著追求,如痴如醉,言必及拳。对意拳求正,但非因循守旧,扬其精华,弃其偏识。”

于先生认为《意拳诠释》一书,“视意拳为一门学问,取科学态度待之,反对将意拳神化,主张认真实作,不断探索……作者对意拳史作了有益的考证……对意拳功法要秘作了重要说明,并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对意拳给予了科学解释。作者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前进,上升了一个新台阶……意拳非同其他拳术,独树一帜,自成理论体系,有独到的训练哲学思想、理论、训练框架和方法。以现代运动训练学观审视也是科学的,其拳术的哲学理念理更是先进的,是现代体育训练尚不及的。它最鲜明的特点,是突出意念的哲学理念,并创造性的融于意拳整体之中,贯穿于训练过程之始末。余以为突出意念,以意诱导,这一观念符合现代生理学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人之一切活动均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控制和支配,在某种特设的意念支配下,就会产生相应的内在活动和外在肢体运动……应敌是刹那就会出现无形无意的自然反射,发出自身潜能整劲,重创对手……如果体育训练能引用意拳的理论创造本专项的一套方法,那么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体育可从意拳的理论中汲取许多有益的营养”。

杨振杰在老师健在时,觉得还有很多要需要请教,他还秉承师父健在不立门户的传统。师父去世,他感到非常空落。作为意拳第三代传人,他感到责任重大、压力巨大。师父逝去10年,他一直在想:自己该做些些什么?

尽管杨绍庚的《意拳诠释》,“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前进,上升了一个新台阶”,但是,正因为意拳所在的文化高度,却确实难以为文化所限的人们所理解。同时,意拳与有招式、有套路的传统武术理念和训练方法背道而驰,不能让习练者很快获得成就感,与世俗相悖,这是其推广的又一障碍。据说,全世界现在练习意拳的仅50万人左右,也可见它本身的“曲高和寡”呢。

王芗斋先生有名言:“意拳是我创立,但我不是意拳,我只是一名意拳爱好者”。创始人谦虚地将意拳放到这个高度,实在会令普通的人望而却步。高山可仰止,未必能景行行止,只好“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不妨再回顾一下,王芗斋当年是怎么创建意拳的?是他在精通多种套路武术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去形存意的结果;他的第二代传人,无不是自幼习练套路武术的高手,而后带艺、或率徒拜其为师的。杨振杰本身就是个例子:他拜杨绍庚为师之前,练的就是套路、器械。没有那个基础,结果是很难说的。后来也是在与众多门派高手实战交流后,才决定学习意拳的。成为意拳大师后,他和前辈以及同道对套路武术是持排斥态度的。

杨振杰作为专职体育讲师,兼任学校武协副主席,还在多个武术团体兼职。一级拳师,国家武术六段。河南省意拳功法研究会特级辅导员。散打、擂台、拳击比赛都参加过,是“三栖”武人吧。他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怎样传承杨绍庚的“衣钵”。在他看来,即是复制出一个自己,也算给老师一个满意的交代。现实是,他在全心全意地教,却总觉得没有看到全心全意地跟他学的!

有人提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没有质的联系。会高等数学的人却都是从初等数学学过来的。除非天才,很少有人越过初等数学直接学习高等数学的。如果把在武术界独树一帜的意拳比作高研阶段,也不必排斥处于“低级阶段”的套路武术,可以“先从娃娃抓起”嘛!

对此议,杨振杰不置可否。

意向何方?他仍在思考。

他的数十个徒弟,在节假日里,在他的指导下一直训练站桩、试力、摩擦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