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人物志 >> 人物志评价 >> 人物志7接识

人物志7接识

哪里治疗白癜风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接识》一篇,更深入的谈如何识人。从悉心观察到了行动阶段,通过接触、共同处事来判断人、识别人。

开篇点出,人之自大。

夫人初甚难知,

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

故以己观人,则以为可知也。

观人之察人,则以为不识也。

识人本来是个很难的事,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能识人。看自己对人才的观察,会认为很准确,看别人对人才的观察,会认为不靠谱。

为什么会是这样?还是回到本书的核心观点,偏才总是过于自我。下面这句话,文辞非常优美:

能识同体之善,

或失异量之美。

这点出了绝大多数管理者识别人、任用人的毛病。

在我经历过的企业中,这种现象可谓比比皆是!

上个东家,有两个产品,经过四五年的悉心打磨,都成功登顶,成了国内同类产品的第一名,获得了公司的顶级大奖“名品堂”,奖金丰厚。但观察两个团队的管理层,一个是温文尔雅、朴实有余,锐气不足;另一个是锐气十足,不够厚重。两个团队,恰似从两个带头人身上刻出来似的,带有明显的个人特质。复盘一下,当时艰苦卓绝的业务突破过程中,两位带头人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难免“能识同体之善,或失异量之美”。当然两个人、两个团队都很成功。但对于他们二位如果要继续提升领导力,能欣赏并且用好和自己不同的人,就是必需突破的了。

正所谓,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

接识篇里另一个要点是,选人的方式。

欲观其一隅,则终朝足以识之。

将究其详,则三日而后足。

如果我们用一个人的某方面专长,花一些时间面试、聊聊就够了。如果要把一个人用在高位,就要更全面的考察,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精力。  

夫国体之人兼有三材,

故谈不三日不足以尽之。

一以论道德,

二以论法制,

三以论策术,

然后乃能竭其所长,

而举之不疑。

第一看这个人的自身修为,是否懂道理、能够为人表率。然后考察他的建章立制、建立事功的能力。再考察他的谋略权变,看他处理紧急、棘手事情的能力。每一个方面都要探到底,看看他到底能达到什么程度。经过这样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才可称得上是“举之不疑”。

听一个和君的朋友讲了董事长王明夫先生识人的一个故事。和君要投资一家企业,见创始人。并没有例行的在办公室进行。董事长把那位创始人约到了家里,吃饭、喝酒、聊天。大半天的时间都是先生讲他的成长的心路历程。先生的成长经历那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感人至深。少年家贫、艰苦求学,青年大富大贵,中年追逐理想、立言传道。我曾经在和君听过比较公开的版本,据说还有针对私塾弟子关起门的更深刻的版本。不知道那天那位创始人听到了哪个版本。酒酣饭足,先生对那位年轻的创始人说,我的故事都讲完了,听听你的。。。

听完这个故事,内心里暗暗叫绝,这种对人的考察,不仅仅是道德、法制、策术,那更是透入心灵的。考察人生、事业重要的合作伙伴,非此不可。

Google有个理念,招聘是最重要的。招聘费用在管理费用中的占比要比其他美国公司都要高。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前置,重招聘、轻管理,找对了人,创造好氛围,人才会自我驱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