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人物志,还想找面镜子,看看自己究竟是哪类人。
离职赋闲这段时间,回老家和一位企业家朋友推心置腹的聊天。我也请他帮我分析,我未来更适合干点啥。他没有直接回答,只是举了他企业中的一个例子,一个专业性特别强的高管,一直放在参谋的角色上,那位高管自己也很不服气,凭啥我不能做一把手?给了他两次机会,一次是他上任2个月就把自己累病了,另一次是被合作方婉拒。这位朋友做企业二三十年,阅人无数。他提及那位手下,其实是委婉提醒我,要认清自己,做个专才。
人对自己,总是有各种不服。总觉得自己能干更多的事,只是没有机会。走出”舒适区“、各种成功学也在不断的添柴加火,让内心蠢蠢欲动之火苗燃烧的更旺。究竟只能做个专才,还是能负更大的责任,干更大的事,一直是内心里反复掂量的事。
记得三四年前,在烟台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表哥,他高中毕业从老家独自出走,在山东闯出了一片天地。他了解了我的近况后,说,你就是缺乏点胆气。这话给我的印象挺深,有点醒我的意思。
我究竟是哪类人才?我还能不能拓展我的边界?读《人物志》前,我问了很久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答案,或者说没有令人满意、信服的答案。读了人物志,才让我意识到,老家的那位企业家朋友说的对,我顶多是个偏才。
刘邵在人物志中对人才的划分,中庸、兼才、偏才三种,当然不成才的还有间杂,指没有恒常品德之人,是不入流的,不做讨论了。
那中庸、兼才、偏才是以什么为标准划分的呢?标准是“九征”及背后的“五常”。也就是第一章所阐述的。讨论如何从人的外在九种生理特征,即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判断其内在的天赋才能。内在的天赋才能源于五种品德,仁、义、礼、智、信,这也是中国古人识人的通行标准。
五常都具备,每一方面都是典范,是德性纯粹,是最高标准。兼才是指具备一方面以上的才德,偏才是指只具备某方面的才能。
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一征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对人才的分类,又向下细分为偏才、依似、间杂几类。某方面才能比较完善称为偏才,九征中具备某项特征称为依似,某方面有才、某方面无德称为间杂。
“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遂”,偏才都是以某一方面才能突出,掩饰了内在品质的不足,因为有内在品质的不足,事情不能做到纯粹的完美。
偏才之人,往往自大,以为老子具备这方面的才能,别人赶不上,就自鸣得意。这种心理恰恰阻碍了自我的反思和对本质规律的洞察。“胜体为质”这是我的第一面镜子。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有一点点才能,就自以为是;不要以为认识到一点点规律,就以为掌握了全部。
我这个偏才,向哪个方向偏呢?仁义礼智信,五常中偏哪个?
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
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
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
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
勇敢也者,义之决也。
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
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骨植、气清、体端、筋劲、色平,我的优势在气清、色平,弱势在筋劲。对应的五常中,长于礼、智,短于义。
九征中哪些呢?
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
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
明暗之实在于精,
勇怯之势在于筋,
强弱之植在于骨,
躁静之决在于气,
惨怿之情在于色,
衰正之形在于仪,
态度之动在于容,
缓急之状在于言。
饶宗颐.中信国学大典·人物志.中信出版社.Kindle版本.
九征中我的优势在于神、气,弱势在于筋、骨,拟可提升在于精、色。
多年不见的表哥,说我缺乏点胆气,可谓一眼看穿、一语道破。勇敢、刚毅的性格根植于筋骨。我从小体弱,筋不健、骨不强,遇强则避,勇气不足。习练太极拳后,接触多了一些筋骨强健之人,确实与我们这些“文人”有不同的气概。
最后再谈谈近日领悟到待提高的部分,精与色。
精,通睛,指眼神。记得在陈家沟,听师公陈正雷讲拳,说“上节不明无依无踪,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后两句好理解,躯干不对不会有气感,下肢不对站不稳,但第一句,上节解释为眼睛,眼睛没神,整套拳则没有统领、神采。当时还在熟悉招式阶段,没有深刻理解。后来师父特意纠正,每一招每一式,眼神即临敌,不可散乱。目光神情,如此重要,拳理与识人之理相通。
色,指脸上的神色。十一假期陪家人在承德的小布达拉游玩,还算开心,让爱人帮我照了一张照片,本来想要笑一笑,看到照片后,我大吃一惊,脸面之上隐隐有一股怒气。还记得几年前在烟台做项目,客户那里有位经理,整天笑容可掬,多年过去,我还记得那张充满喜悦的脸。如何能有发自于内心,形诸于脸上的喜悦,这是我要追求的部分了。
岳三峰谢谢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