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
“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此时的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气温不断攀升,炎热的盛夏就要来到。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如同冬至起数九一样,夏至起也有数九的习俗,一个是冬九九,一个是夏九九。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每九天为一九,到了三九和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时候了。
古代夏季气温资料较为缺乏,但竺可桢先生的研究表明,中国五千年里就出现了四次温暖期,在公元前多年的新石器晚期,整个华北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年平均气温比现在大约高3—5℃,当时的华北地区呈现出一派亚热带风光。
Q
夏日炎炎似火烧
古人如何捱过漫长夏日?
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已经学会了冬季取冰,储存到来年夏季取用。
周朝时,政府成立了负责储冰运冰的职能机构“冰政”。寒冬时节,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天然的冰块,运到“凌阴井”(冰窖)里储存,他们先用新鲜稻草和芦席铺垫,把冰放上之后用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覆盖,最后密封窖口等到夏天取用。
由于这样的储存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导致约有三分之二的藏冰融化,因此往往需要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耗资庞大,用冰也不是平民百姓所能享受的。
周朝还出现了可冰镇食品的冰鉴,是现代冰箱的雏形,最先是陶制的,后来演进为青铜制品。
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铜冰鉴是失蜡法铸造的较早典范作品,盖内铭刻“曾侯乙作持用终”。
虽然在《楚辞》中我们就能发现冰饮的记载,“挫糟冻饮,酹清凉些”,但这个时候冰饮还是贵族的特权,一直到生活富庶的唐宋,平民百姓吃冰的方式才日益丰富起来。
唐代时,商贩在大木桶里放上冰,然后撒上盐降低冰的熔点,再加上蔗糖水的小铁盒放在桶里插上木棍,这就是最简单的冰棍。
·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局部)
宋末元初时,有本追忆南宋繁华生活的杂史《武林旧事》,曾提到当时的消暑食物十分丰富。如新荔枝、军庭李、杨梅、秀莲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等,“凉水”就有诸如甘豆汤、椰子酒、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紫苏饮等等可供选择。北宋汴京冰店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南宋临安街有“雪泡梅花酒”,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才打烊。
·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
南宋诗人杨万里就描绘了一幅夏日卖冰场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他还对冰品大加赞赏,称道“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到了元代,冰淇淋的雏形诞生。古人在冰雪中加入了蒙古人喜欢的乳品和果桨制成皇家冰品“冰酪”“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的“冰酪”。“冰酪”后由马可波罗传到意大利,后经过多国改良,才有了现代的冰淇淋。
不只是饮食,古人深谙消暑的良策,合理利用空间布局,建造利于散热的房屋建筑,度过了无数炎热的夏夜。
比如在唐时长安,达官显贵们建有特殊的凉屋。凉屋傍水而建,利用机械原理通过类似水车的“扇车”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水流沿着屋檐下淌,利用冷水循环降温,不仅降温还有持久的冷风,功效堪比现代空调房。
扇子凉席是延续至今的纳凉神器,扇子起源于中国,最早出现在商朝,古代的扇子多用竹编,在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江西靖安李洲坳大墓中,就出土了竹编的“天下第一扇”。
古人用苎麻或葛茎制成夏布,传热快,吸水多,散湿快,颇具凉爽感,是一般平民百姓喜好之物。昂贵的丝织品“罗衣”薄如蝉翼、轻若云烟,是贵族女子钟爱的夏季服饰。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中的“纱”就是“罗”,衣服较大却轻若无物,重不足一两,具有极佳的透气性。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
(参考来源: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局知乎问答来源: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编辑:吕艳丽
本文来源:汉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