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人物排行榜上,经常被人拿出来研究的有很多,刘邦就是其中一个。刘邦之所以让人那么感兴趣,是因为他本是一个街头小混混,担任泗水亭亭长的时候,无所作为,和一帮狐朋狗友们蹭吃蹭喝。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因此经常对他又打又骂,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困扰,就是这样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小人物,在之后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从此刘邦便成了流传千古的人物,载入史册。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记得曾经影视剧中,刘邦说:天下都是时势造英雄,他偏要英雄造时势,究竟是谁造的谁,现在也说不清。刘邦可以说是浑浑噩噩的度过半生的,可是就在一朝领悟之间,成了千古帝王。
秦末时期,天下百姓苦不堪言,都奋起反抗秦的暴郑,刘邦也是其中的一员,而且是最有力量的一员。理论上来说,一个人要是能号令一帮人为他所用,不是有才便是有能,可刘邦到底有什么?在整个反抗起义中,没有出过一个好点子。在谋略上他靠的是张良,在战事上,他有韩信,这样的一个人,“无才无能”为何就能得到人们拥护,成为大汉的开国皇帝呢?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另一方面,刘邦在打仗的时候,完全靠自己,根本就不是项羽的对手,大多时候都是凭借身边的人来出谋划策,他的口头禅就是“为之奈何?”。这样看上去很“窝囊”的皇帝,到底凭着什么,让人衷心拥护呢?
我想要是说这是一个帝王真正的智慧,很多人应该都不明白,甚至不太相信。在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人叫刘劭,他写过一本书《人物志》,里面专门对人才的类型进行讲述,从中可以解读出,刘邦能够当上帝王的真正原因。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刘劭认为,人才应该分为不同的类型,一种是特殊人才,另一种就是普通人才,文人武将是“偏才”,而国君就是“通才”。“通才”就是指一个人能把众人的智慧不知不觉地聚在一起,然后进行分配使用,这才是一个帝王真正的智慧。刘邦之所以能够当上帝王,就是因为他做到了最重要的三条:会听、会用、会赏罚,与项羽相比,这一方面,刘邦确实做得很完美,因为项羽就是因为没有听范增的劝言,才落得最后失败的境地。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细看刘邦这三条帝王智慧,你不得不承认,刘邦在用人上真的比较高明,他不但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在实际的作战中也很好地用到,所以就利用单这一点,他基本上无往不利。刘邦在赏罚制度上也很开明,能够聚拢人心,甘心为他所用,而在这三条中,刘邦用的最好的就是会听,都是他听别人说,他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别人不主动说,那他就一句“为之奈何?”来引导别人去主动说,所以这才是刘邦真正的大智慧所在。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楚汉之争中,刘邦虽然是最后的赢家,但是世人更多的是感叹项羽,比如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刘邦也被骂为小人,但细细分析,刘邦不是真的“无才无能”,相比项羽而言,他才是有大智慧但人,项羽虽然军事能力优秀,但正是因为缺乏刘邦这三条智慧,最终失败。所以刘邦能够成为帝王,也是他的智慧使然,而项羽只能留给世人无尽的感慨叹息,你是喜欢刘邦还是项羽呢?欢迎留言评论。
本文所有内容(包括不限于文字与图片)均转载自网络,版权所有归内容所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