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oyssw.com/yangsheng/8374.html弥漫的魏晋风烟,不断变异的儒学,连仲尼自己都想不到何为儒家人格?就是儒家理想人格,即君子。儒家人格在魏晋时期一步步走向玄学化,儒学与玄学互相渗透融合。恶劣的时代环境逼迫儒学去改变,去吸收,推动儒学去包容。那么儒学和儒学人格是怎么一步步地玄学化呢?至圣先师像在先秦儒学中,对君子人格有着自己的要求。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内圣外王”,首要的要求便是修身养性、拥有完善的道德,再将这种理想人格去向外推广。然而面对魏晋严峻的社会形势,已经不容许儒学这样停滞不前了,必须加入时代的火种。魏晋时期儒学人格的玄学渗透始于刘劭。刘劭的《人物志》辨析才性,其哲学倾向是援道入儒,以道释儒,用道家思想的无为、无形、无名、无味,阐释儒家人格的中庸之至德。《熹平石经》碑拓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王弼,王弼与刘劭在人格理论上有很多相同之处,都主张中庸至德,儒道思想应兼采。王弼作《论语释凝》,写道“温者不厉,厉者不温;威者心(必)猛,(不)猛者不威;恭则不安,安者不恭,此对反之常名也。若夫温而能厉,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调,五味不形;大成之乐,五声不分;中和备质,五材无名也”。《王弼集校注》书影竹林玄学的人格理论是对现实的反抗,在这背后,是对儒家人格理想的一种修正和延伸,是将正始玄学的“儒道兼综”转入“越儒任道”;而这个“变异”的过程对于竹林玄学家而言是痛苦的、矛盾的也是未完成的。如嵇康《卜疑集》用一连串的“宁……,将……”句式,传达出他内心进退两难的纠结和苦闷。然而,嵇康在《卜疑集》的最后还是选择了“文明在中,见素抱朴,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的越儒任道之路,并且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将这种选择人格化、行为化。嵇康死于司马氏“名教”的屠刀之下,他的“顾视日影,索琴而弹”将“越名任心”推向了极致。竹林七贤西晋元康玄学,先有裴危页“著《崇有》、《贵无》二论,以矫虚诞之弊”,后有郭象在向秀《庄子注》的基础上“又述而广之”(向秀传),重新寻找名教与自然、儒学与道学的共通之处。向、郭的《庄子注》是以儒释道,其结果都要是援道入儒,将儒学玄学化,故汤用彤先生说“其(向、郭)说与儒家不异也”。与西晋士子如履薄冰的境况相比,东晋士子的生活相对要安稳的多。绮丽的南方山水,儒玄合流、玄佛融通的文化氛围,君主与士族共理国事的政治格局,为儒家人格玄学化的完成,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与曹魏、西晋相比,东晋玄学具有了某种实践品质,使得儒玄兼采的理论得到实践的可能。其实践性大概是由于其代表人物身兼多重身份,既是政治家又是清谈家,既能干实又能谈玄,居庙堂之高却“任真推分,澹如也。有识咸称导善处兴废焉”,这里充分体现了自然与名教的统一,体现了其实践性。各位小可爱,喜欢的话点个赞呗,比心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052.html